第160章 劉義真大婚(第1/3頁)
章節報錯
“所以父親到底是想讓王弘當一回華歆?”
華歆在曹丕代漢稱帝時,曾登壇主持受禪儀式,向曹丕獻上皇帝璽綬。
為此,華歆沒少被後世黑,特別是老羅的《三國演義》裡,華歆簡直就是個小人。
然後真相是華歆與盧植、鄭玄是同門,是當時政壇中代表著清流的大儒。在荀彧卸任尚書令後,正是華歆上位,壓制住了當時的漢室勢力。
東漢末年時清流與經學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絲毫不弱於世家對政壇的影響,所以華歆親自主持受禪儀式就是要告訴世人——連我們都拋棄漢室了,曹魏才是受命於天的主角。
現在劉裕把王弘調回建康,大概抱著同樣的心思?
這種事情,要麼不讓世家主持,讓徐羨之、傅亮這種寒門上。
但如果是世家主持,那就必須是琅琊王氏。
連陳郡謝氏都沒有資格!
陳郡謝氏的巔峰是東晉中期,也就是淝水之戰前後。
一句“王與馬共天下”,才是天下人的共識。
只有琅琊王氏親自出面,解下他們系在晉天子腰間的綬帶,才能讓劉裕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歷史上劉裕並沒有召回王弘來幹這件事,大概是沒有合適的契機。
現在既然劉義真要迎娶王氏女,也算是將琅琊王氏的戰車綁在劉裕這邊,讓劉裕有了能控制王弘的底氣。
道理劉義真都懂,但他還是更關心劉裕對晉天子的處置。
“如果由王弘來主持禪讓,父親之後會放過晉天子嗎?”
劉裕沒有回答,反而再次詢問起劉義真:“車士認為該如何做?”
劉義真當然不希望劉裕殺掉晉恭帝。
後世學者孟森曾說過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叫“得國正者,唯漢於明。”
但其實另一位學者夏曾佑也說過一句話叫做“二十四史中,人主得國之正,功業之高,漢高而外,當推宋武,不得以混壹之異,而有所軒輊也”。
劉裕的威望其實已經高的離譜,殺不殺晉恭帝真的沒什麼區別。
但人啊,特別是越成功的人,就越會有敬畏心。
劉裕現在是當局者迷,低估了自己,也高估了晉室。
殺人,在政治鬥爭當中永遠是最爛的招數。
當即,劉義真就湊到劉裕耳邊提出一個主意。
“這……是不是有些陰損?”
劉裕對劉義真提出的計策有些動心,又感到十分不妥。
劉義真居然提議封晉恭帝為汝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