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鈴鈴!

走廊裡響起上課的鈴聲,學生們回到教室。

陳靜山翻開教材,說道:“大家沒有學習中醫,我相信大家都透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文章知道扁鵲這個人物,也知道這篇文章講的就是諱疾忌醫必喪生的道理。”

《黃帝內經》講,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再次治血脈,再次治筋骨,最後治臟腑。如果等到病入臟腑、骨髓,你再去治就半死半生了。

陳靜山接著講道:“就像老農種菜,辛勤的老農看到小草萌芽就鋤掉,這樣就不會跟莊稼搶肥料。所以高明的醫生看到病人疾病的萌芽,就把病氣拔掉,這樣疾病就不會跟臟腑搶氣血,暗耗津液。可如果等到疾病長成後怎麼辦呢?”

“就像莊稼田地裡,草與莊稼一樣高,你即使拔掉草,也會傷到莊稼的根。同時,草長這麼高了,它在田地裡吸收了很多肥料。對於很多慢性病、疑難雜病,反覆治療不愈,這些疾病就像頑固的雜草,它已經蠶食了你很多精血。”

“這時要治理就非常不容易,你不帶病拔除雜草,又怕莊稼被掩蓋,沒有肥料,長不起來,你如果拔除,又怕雜草的根與莊稼連在一起,最後傷了莊稼,這就是小病不治,到最後進退兩難的道理。”

陳靜山用農田除掉雜草的淺顯道理做比喻,給學生們逐一講解了中醫治未病的主要思想理論。

俗話說,最厲害的不是能解決問題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制定策略,嚴格

能夠避開問題,甚至讓問題根本不發生的人。

然後陳靜山又給我們講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據《史記》記載,魏文侯曾問扁鵲說:“你們三兄弟中誰最善於當醫生?”

扁鵲回答說:“長兄醫術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

文侯說:“可以說出來聽一聽嗎?”

扁鵲說:“長兄治病,是治於病情未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鄉里。而我是治於病情嚴重之時,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面板上敷藥,所以都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天下。”

扁鵲有三個兄弟,大家以為扁鵲醫術最高,名聞天下。

其實只有家裡人知道,大哥的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扁鵲排第三。

為什麼呢?因為扁鵲大哥精通養生,在疾病還沒出現的時候,就用導引針化解於無形,所以大哥的名氣沒傳出家門。

而二哥能見微知著,治病於萌芽,疾病稍微露出點蛛絲馬跡,比如感冒初起身上瘡瘍很小的時候,二哥就能隨手用藥,把這些小疾小病像拔小草一樣,迅速除掉,所以二哥的名氣沒有超出鄉里,因為鄉里的人都認為二哥只會治小毛病。

而扁鵲就不同了,疾病已經形成了,瘡瘍大包塊,病人臥病在床,奄奄一息。

這時扁鵲又針又藥,還能用刀,把病灶割開,排出膿水,然後讓病人慢慢康復。

這樣大動手術,大用藥物,讓病人覺得很厲害,很高明,而且治療的病都是病入臟腑深處,已經是大病鑄成的,可以說是九死一生之疾,十個能夠救回三兩個就很高明瞭。

所以扁鵲的醫名傳得天下人都知道。

扁鵲卻說,最厲害的還是我大哥,根本沒有讓疾病發生;其次是我二哥,根本沒有讓疾病變大,在疾病還小的時候,就迅速除掉;最差的就是我了,只能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

陳靜山講得這麼生動,不禁掩卷深思,一個不懂得養生防病的醫生不是一個好醫生。

中醫講究既要學會應對已經鑄成的疾病,更要從根源上透過養生杜絕疾病、根除疾病。

與其將來發展成大問題,不如在小問題的時候,就把它們解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