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大醫精誠下(第2/3頁)
章節報錯
為什麼西醫給人的印象都是說話冷冰冰、不好相處。
因為西醫天天接觸的都是冷冰冰的機器和死板的化驗資料,所以他們的心性在這些死板沒有生氣東西的影響,慢慢就變得冷冰冰,給病人一種懼怕,不好相處的印象。
那麼怎麼保持一種像孫思邈所說的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味的狀態呢?跲
《清靜經》講,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如何做到遣其欲,澄其心呢?」
黃素自問自答地回答道:「孫思邈告訴我們要用一心。一心是道場,所以你省病診疾,要用至意深心,至意深心就是一心。」
「剛剛在休息的時候有人問我,一名中醫該如何做到精準辨證?」
黃素用眼睛掃過所有望向自己的學生說道:「就是用心細心。用心之處,必有所獲。你用心了,病雖千變萬化,卻容易理出一條頭緒,你用心了,用針下藥,就不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疾病關乎性命,必須深思熟慮。
所以孫思邈提倡看病要全面,這叫詳察形候,而且要細微,這叫纖毫勿失。跲
黃素給同學分享了自己曾經的治療桉例。
有個老幹部發熱一個多月不退,用了各種抗生素,還請了很多中醫會診,吃了中藥,體溫還是沒降下來。
黃素過去時,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細節。他看到病人從暖壺裡倒出一杯水,馬上喝下去,可當時天很熱,這杯水又很燙,熱天還喝這樣的燙水,說明體內有大寒。
可週圍人認為發熱,怎麼是大寒呢?
黃素力排眾議,認為發熱是假象,陰盛格陽於外才是實質。遂用四逆湯加味,這四逆湯可是一派陽熱的湯方啊!
張仲景講各隨其所欲而治之。病人身大熱,反欲飲熱水,乃體寒自救。
一劑藥下去,體溫大降,數劑後,一個多月的頑固發熱悄然而退。跲
大家都知道療熱以寒藥,療寒以熱藥,可多少人能發現病人喜歡喝熱水
這一個細節?誰都知道四逆湯,但未必每個人都能夠細緻入微地理出這條小線索,然後精準用藥。
這就是真正的中醫細緻辨證的高明之處。
黃素繼續說道:「臨證非難,難以用心,處方宜慎,慎則周詳。」
《醫學心悟》講,思貴專一,不為淺嘗者問津。學貴沉潛,不容浮躁者涉獵。
治病不是為了分高下,也不是為了鬥快速,這些都只會助長貢高我慢,心浮氣躁。
更不是把病人當顧客,希望病人越多越好。
真正的醫生,他是希望病人越少越好。但願世間皆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跲
有位叫李臺春的醫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一般藥堂開張方子都保密不外傳,在他這裡開方都是公開的。病人想到哪抓藥,他都不計較。哪裡的藥好就去哪,而且診金隨便給。
人家問他,你學這麼多年醫術圖什麼呢?辛苦總得有些回報。
他說,吾以醫救人,非以醫營業。醫乃活人術,不作牟利計。
他還樂普好施,經常給貧病者施醫送藥,很少積累家財、貧病者每天都圍滿他的診室。
八十多歲了,還在出診,精神飽滿。
人家問他,你自己雖然過日子無憂,但總得留些財產給兒子、孫子吧?
他笑笑說,人遺子以寶,我遺子以貧。吾學醫志於道,不志於術、不以術謀利。跲
說白了就是李臺春老先生志在學醫悟道,並不是借醫道來謀取稻糧,結果他的兒子個個出息,孫子也很能幹,都是秉承老先生的樂於助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