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7 五遲、五軟(求收藏、評論、推薦、月票、投資)(第2/2頁)
章節報錯
“我兒子出生的第四天就發起了高燒。去醫院,醫生說黃疸發熱,等發熱和黃疸消退沒多久,孩子就出現了不自主點頭、搖頭的症狀,我們開始沒有在意,以為是孩子好奇在觀察外邊。到了半歲的時候,孩子又出現了經常抽搐的毛病,跑了很多家醫院都說是大腦發育不全,但也沒有治癒辦法,直到一歲之後抽搐消失,我們以為孩子好了,可點頭、搖頭的毛病更重了、還出現流口水情況。”
“去年又出現了兩手內翻而擺動,走路也變得不平衡,脖子彷彿也沒有支撐,每天腦袋都耷拉著。今年年初突然地又不會說話了,其他毛病也加重了。現在變得呆呆傻傻的,對外界的東西沒有一點反應。為了孩子我們走遍所有大城市的醫院,積蓄也花光了,這次回家就是做最後的努力。”
根基黃素的初步觀察結合張濤媽媽的講述,黃素大致判斷孩子的病證是中醫的“五遲”、“五軟”。
黃素拿出脈枕放在桌子上道:“張濤媽媽,把孩子的胳膊放在脈枕上,我給孩子診下脈。”
黃素伸出一隻手指按在小兒的寸關尺三部。
這種診法叫做一指定三關法,是針對小兒寸口脈位短的切脈手法。
兒科對於中醫是非常棘手的,對於一般醫生來說,一至三歲幼兒並不適合診脈,中醫四診合參就少了一診,往往只能靠舌苔辨別病情。
能夠把握幼兒脈象的都是一些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因為嬰幼兒的脈搏和成人脈搏並不相同。
正常小兒脈象平和,較成人細軟而快。年齡越小,脈搏越快。若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計算,初生嬰兒一息78至,1—3歲約7至,47歲約6至,813歲約5至。若因活動,啼哭等而使脈搏加快,不可認作病態。
對於三歲的兒童,黃素得這次的診脈特別細心,兩隻手足足診了半個小時。
按在張濤寸關尺猶如按在琴絃,脈搏跳動卻細而無力,這是弦細的脈象,多見於肝腎陰虛、血虛肝鬱、肝鬱脾虛等證。
黃素望向張濤母親道:“張濤媽媽,讓孩子張嘴,我看一下舌苔。”
張濤媽媽從包裡拿出了一根棒棒糖,在孩子面前足足晃動了半個小時,孩子才被糖果吸引慢慢地張開嘴巴,但也只是一小會兒。
經過多次,依舊如此。
黃素只好拿出壓舌板,伸進張濤的喉嚨處。
在張濤乾嘔,吐出舌頭之際,黃素迅速檢視舌頭的情況。
舌質紅,全舌無苔,這是陰虛之象,舌頭三部分別代表心肺、脾胃、腎與下焦腸道,這屬於臟腑陰虛。
黃素轉頭看向何慧問道:“幾天前我剛剛給你們講過‘五遲’、‘五軟’,何慧你來說說‘五遲’、‘五軟’是如何造成的,該如何治療。”
五遲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均屬於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的病症。
西醫學上的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佝僂病等,均可見到五遲、五軟的症候。五遲以發育遲緩為特徵,五軟以痿軟無力為主症,兩者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互為並見。
何慧回答道:“五遲、五軟乃是先天不足所致,應該補腎固本,以壯先天。”
黃素從中醫的角度向張濤媽媽解釋孩子的病證:“張濤媽媽,孩子是先天腎氣不足,導致腦髓不充。我給孩子開一個滋陰肝腎,平肝熄風的方子,先吃一個月再過來複診。”
肝藏血,腎藏精,肝血依靠腎精滋養;腎得肝血而精充。對於中醫治療“五遲”、“五軟”之證時,在補腎氣的同時,也要兼顧滋肝,缺一不可。
“何慧記方,生紫貝齒60g、生紫石英60g、生石決明30g、珍珠母30g、旱蓮草30g,合歡花15g、白蒺藜25g、女貞子25g、蝸牛殼12g、天竺黃12g、膽南星12g、天麻18g、麝香1g。”
女貞子、旱蓮草有滋補肝腎精血的作用,使精血充足而腦髓旺盛,促使患兒的成長髮育。合歡花曾智安神,佐以麝香開竅醒腦,兼用天竺黃、膽南星豁痰以助開竅,紫貝齒、紫石英、生石決明、珍珠母、白蒺藜則為平肝熄風所用,諸藥配伍,有促進智力開發之效。
女貞子、旱蓮草亦可用杜仲、首烏等藥替代,合歡花也可用菖蒲、遠志、益智仁替代。
黃素將藥方遞給張濤媽媽道:“把藥方上的藥研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蜜丸,每丸6g、每日早晚各服1丸,吃足一個月再來複診。”
送走張濤母子二人後。
阿古達木不好意思地道:“今天還要麻煩黃主任和我去趟住院部,看看一名幼兒半身不遂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