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師者(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懷義此人僅從原著中零星的片段,再加上老老天師張靜清對其的評價,以及縱觀他的一生,張懷義一生活的都像個“鼠輩”。
此鼠輩非彼鼠輩,而是說張懷義事事隱藏,無法放開心胸,不肯與人坦誠。
張楚嵐的做事風格, 顯然盡得張懷義真傳,除了寶兒姐外,張楚嵐同樣未曾對他人放開心胸。
並不是說這種行事風格不好,而是,如果一直無法放開心胸,與人坦誠相見, 那麼無論修行還是處事總歸弊大於利,走到最後可能最終沒有一人可以交心,自身修為同樣被卡在一個境界始終不得寸進。
原著中張靜清的解決方法是試探張懷義本性, 確認他本性善良之後,再主動點明此事,隨後,傳授給他雷法用來鎮壓心底的“邪祟”。
老老天師張靜清修為上或許不如“高興時一人之下,不高興時一人一下”的張之維,可這位老人家真正的閃光點卻並非修為,而是為人師者。
韓愈師說有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這句話詮釋了何為師,師者授業之前需傳道,且與授業相比,傳道顯然要更加重要。
何為道?
為人之道、處世之道、修心之道等等,這些都是道。
而老老天師張靜清則完美的詮釋了何為師者,比起授業,他顯然更在意弟子在這方面是否有所偏差。
張之維能登頂“一絕頂”, 除了他本人天賦異稟, 修行努力外,更重要的則是張靜清生前的教誨。
張之維天賦極高,年紀輕輕就將金光咒修至大成,自陸家大院一巴掌打哭陸瑾揚名後,便一直是同輩之中的翹楚,讓眾人鞭長莫及。
按理說有這樣傑出的愛徒,張靜清作為老師定然心中歡喜,開心異常。
只是,張靜清雖因有張之維這樣的弟子歡喜不已,但歡喜之於,他更多的卻是憂心。
因為,一個人若只是擁有強大的力量,但身處凡塵俗事之中卻不懂的為人處世,心性上有所欠缺,那麼以後的路是禍是福,那還真不好說。
張靜清從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弟子的優秀會給他帶來什麼,反而,一直在想怎麼能讓門下弟子以後能走的更遠。
為了張之維能走的更遠,張靜清一直在暗中打磨張之維,讓張之維儘快認清自身的問題, 而之所以會將張之維趕下山去, 也是介於這個原因。
如同秦時之中, 北冥子曾言:“未曾入世,何談出世。”
張靜清將張之維趕下山去,為的就是讓他能好好體驗一次凡人之道,明悟自身,日後能走的更遠。
張之維也終究不負老老天師期望,一路以碾壓同輩的氣勢登上“絕頂之位”,真正讓“一人之下”這句本是玩笑的話變成現實。
而對於張懷義,張靜清並不贊同其活的像個“鼠輩”,試探其本性之後,便果斷傳授其雷法,再叫他與張之維一戰,即是希望他可以開啟心胸,別在陰暗之中蠅營狗苟,也是希望師兄弟二人能相互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