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底層百姓的家中,任何一個勞動力都彌足珍貴,想要支援一名子弟脫產進行學習一般都需要四五代人的努力,期間還不能遇到任何災年,所處地方官府老爺最起碼也要是一個清官,沒有地主惡霸盤剝,才有可能支援一名子弟徹底脫產學習。

可想而知這其中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這還只是最基本的條件,要知道在沒有科舉制之前,當官的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舉薦,舉薦往往掌握在地方大族手中,普通人根本沒有機會得到舉薦。

即便有了科舉制,想要當官還要考取功名,秀才只是入門,只有成為舉人才有可能當官,而想要成為舉人其中難度堪比登天。

可能有人要說了,學文不成,不還能入伍當兵嗎?

入伍總不會太難吧。

先不說入伍的條件,即便能入伍一般也沒有什麼人會讓自家孩子入伍,這是最後逼不得已走投無路後才會選擇的路。

就以漢朝為例,漢武帝時期北伐匈奴時徵兵最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良家子”。

何為良家子?

簡單的說就是小地主的孩子,中產階級的子弟就是良家子。

這些人家裡條件都不差,加上秦人尚武,三秦大地內只要條件允許的人家都會支援自家子弟從小學習武藝,練習騎射。

特別是商鞅變法後,軍功名田制盛行,更加刺激秦人尚武之風。

秦朝還好說,普通百姓還是有機會參軍立功獲得爵位,但漢以後有條件參軍的人就只有中產階級,參軍與平民百姓基本無關。

其一因為身體素質這一關普通百姓就遠遠無法與良家子相比,即便身體素質無太大差距,人家從小練習武藝學習騎射技巧也不是你能相比的。

其二,隨時漢承秦制,但自劉邦起就有意削弱秦國遺留的軍功名田制,到了漢武帝時期,中低層爵位早已爛大街,基本上是個人都有爵位在身,軍功名田制這個戰爭機器的影響力被削弱到極致。

當然,這也是劉邦等漢朝高層看到軍功制的缺陷,仔細考量後,才做出的決定。

劉邦削弱的辦法也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朕今天高興,賞天下人爵位一級等等……

失去了軍功名田制,底層百姓參軍的熱情就更低了,因為他們知道,即便是自家子弟去參軍大機率也是有去無回,沒有人提攜在軍中很難獲得晉升。

能去參軍且做出一番成就的人大多都是跟隨當地的地主豪強子弟一同參軍的子弟兵,一旦進入軍營之中沒有什麼比同鄉更親近的關係。

古代軍隊大多數戰鬥力強悍的部隊也都是子弟兵的組成方式。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丹陽兵……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