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發現(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自然不是嬴政的意思,自從李冥與嬴政談論過關於後代子弟的教育問題後,嬴政便將眾皇子的教育放在僅此與國家大事的位置上。
按照嬴政的想法,本想請儒家大儒,道家道長等,百家大能教導一眾皇子,但一番思索後,這個想法又被嬴政果斷放棄。
國家的繼承人並不需要精通所謂的百家思想,帝國的根基從來不在文人、世家身上,而是在最底層,數量最龐大的百姓身上。
本來嬴政對此並無多少同感,只是與李冥幾番談論後,嬴政回到秦國後,又多次微服私訪,去往田野之間視察,並不斷翻閱史書吸取其他朝代的教訓。
雖然,戰國之前只有夏商周三個朝代,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覆滅誕生的大小國家數不勝數,這些國家滅亡的原因就是他需要警惕的地方。
隨著時間推移,嬴政也漸漸發現問題所在,雖說大到商周,小到鄭蜀其滅國原由各有千秋,有因為君主昏庸,有因為外敵入侵,有內亂不止等等原因,但這些原因後面卻都有一個共性。
那就是下面的百姓對自己的君王沒有認同感,上面的老爺怎麼輪換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誰能讓他們吃飽,他們就跟誰走。
正是這個發現讓嬴政瞬間驚醒,直到此時他才真正明白李冥所說的:“民以食為天”究竟何等重要。
帝國的建立強盛都是底層民眾不斷努力的結果,秦國之所以從戰國“小受”進化成東西二帝,現在更是雄踞關中虎視天下,這些都是建立在無數老秦人“屍骸”之上。
這些人才是秦國強盛的根基所在,文官沒了可以再選,武將沒了可以再練,可一旦底層百姓的民心沒了,那就真的沒了。
民心自古難聚,而易散,民心散了,最先被影響的就是軍隊,軍隊的戰鬥力會直線下降,隨後一系列的問題會接踵而至。
國庫空虛,官員貪汙腐敗,政令不達,餓殍遍野等等……
最後就會如商朝後期一般,諸侯並起烽火連天,帝國自此覆滅。
這種情況還算好的,若是放在漢朝以後,活不下去的百姓會讓統治者明白什麼叫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雖然歷史上真正起於微末的皇帝只有兩人,但基本上第一個掀起狂潮的人都是底層百姓。
陳勝吳廣是如此,黃巾軍張角是如此,黃巢起義同樣如此,還有闖王李自成,太平天國洪秀義無不是如此。
這些人可能因為自身問題,無法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但亂世都是由他們開啟。
這也是底層百姓的短板,如果沒有足夠的眼光定力,往往都會在獲得一些成果後沉迷酒色不可自拔。
劉邦有呂后,朱元章有馬皇后,可能正是因為身後有著兩位能力非凡的皇后支援,這二人才能從中脫穎而出,最後登基稱帝……
至於劉秀雖也算起於微末,但其祖上也闊過,最多算是寒門,並不能成為平民百姓……
寒門並不是平民百姓,千萬不要將兩者混為一談。
寒門,寒門,人家最起碼是“門”,這就代表其祖上曾經輝煌過,只不過是現在沒落了罷了。
這種沒落也只是相對於豪門大族來說,這些人在百姓面前仍舊是高不可攀的人物,最起碼人家還有能力讓自家子弟讀書識字,雖說窮文富武,但即便是窮文,也不是平民百姓能輕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