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環境差異(第2/2頁)
章節報錯
時間便在這種情況之下悄悄溜走。
科學家們首先提出了第一種方案。
這種方案十分簡單而粗暴。科學家們計劃,將以遠航號飛船為球心,半徑為一億公里,總體積大約為4.19億億億立方公里的這個球體,劃分為4.19億億個體積為一億立方公里的方塊,然後在每一個方塊的核心,透過製造超強光源的方式,令那些隱藏在暗中的星際地雷具備足夠的反照光線,由此來找到它們。
在察覺到這個方案所需要的物資與時間太多太長,不具備現實操作意義之後,人們進一步修改了計劃,將可見光調整為了其餘形式的電磁波,且極大擴大了單個方塊的體積。如此,需要搜尋的方塊數量便降低到了大約4000萬個。
但這仍舊不具備實際操作意義。同時,這也到達了理論之中所預測的精度極限,不能再擴大了。
於是這個方案被拋棄。
在這之後,第二個方案提了出來。
這個方案的構思是,仍舊以遠航號飛船為球心,然後設定一個半徑為一億公里的球形光罩,假設這個光罩各處俱都均勻發光,那麼,存在於這個球體之中的任何一個物體,都必將會在遠航號飛船這個球心之上,投射下自己的影子。
到時,透過測量這些“影子”,便可以確定在遠航號飛船的哪個方向存在物體。然後再對那個方向進行進一步觀測,便可以確定距離。
這個方案從理論上看似乎是可行的。其主要難題在於,如何構建一個足夠巨大,表面積高達12.6億億平方公里的球形光罩,將這個半徑為一億公里的球形空間全部囊括起來。
實際建造出一個面積如此巨大的光罩很顯然是不現實的,不具備操作意義。但透過某些特殊的方法,似乎可以達成類似的效果。
譬如投影技術等。
但在經過進一步分析之後,投影技術也被否定了。此刻的人類文明不具備如此等級的科技實力。
在這之後,又一批科學家基於這個方案提出了另外一個構想。也即,不需要人工去設定這個球形光罩,而是藉助自然環境來實現類似球形光罩的效果。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它,便是一個天然的,巨大到佔據了整個宇宙的“光罩”。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呈現出高度的各向同性輻射強度。也即,以遠航號飛船為球心的話,無論向四面八方哪個方向展開觀測,所觀測到的輻射強度都應該是一致的——當然,是在去除己方運動以及各個星體所造成的影響與干擾之後。
那麼,從理論上來說,在去除了己方運動與各個星體的干擾之後——因為這些物體都是確定的,可以精確觀測到的,所以它們的影響便可以精確去除掉——再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差異,便極有可能是那些存在於遠航號飛船附近的微小物體所造成的了。
屆時,透過這種差異,便可以大概定位那些物體的座標。
具體實現的過程當然會比這複雜億萬倍,在實際操作之中,人們還需要考慮距離的因素等,但基本原理大概是這樣。
那麼,現在唯一需要解決的,便是觀測精度的問題了。
人類文明究竟是否有能力,以現階段的科技程度,製造出足夠精度的觀測裝置以觀測到那些物體所造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差異?
在進一步的計算之後,人們得出了十分確定的答案。
不能。
結論是,執行這種方案所需要的精度,與此刻人類文明所具備的精度之間,存在巨大的數量級差異。
恐怕,就算是那個至少是四級的超級文明親自來,也無法具備這樣的精度。
這一個方案,也宣告破產。
一直到人類文明全部相關的科研學者全都被喚醒,足足幾十萬名科學家研究、討論、試驗、猜想了長達一年多時間之後,又一個新的方案被提了出來。
遠航號飛船主控室之中,莊雲偉略有些沙啞的向趙長星彙報道:“我們只能說,如果那些重力炸彈外殼材料與它們飛船的外殼材料類似的話,那麼,這種方法,可能,可能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