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管事那裡收到的訊息,並沒有讓李承乾緩一口氣。

因為這又帶給他一個新的難題:

如何不動聲色地,將李佑的罪行上報天聽?

在李承乾看來,李佑當然算不得他的主要敵人,打擊李佑,他所能收穫的好處,實在少得可憐。

而且這事只是犯罪未遂,並沒有切實做下傷天害理的事實,還沒有惡劣到讓李承乾衝冠一怒,頂著李世民的不滿也要控訴李佑的程度。

但既然人家主動將把柄送到自己手上,不拿捏拿捏這小子,似乎又有些說不過去。

況且李佑這事兒做得的確腌臢,稍有些良心的人也看不過去。

於是乎,第二天一大早,長安城市井之中,已開始有小股訊息向外流傳。

說是長安城裡最近有夥賊人強擄了幾個女童,叫金吾衛給當場拿了住。

這訊息事關百姓安危,自然很快傳遍長安城。

各坊百姓們嚇得不敢再放家中幼童外出玩耍,紛紛抱怨連天。

這長安城首善之地,出了這等惡賊,豈能叫咱老百姓安心?

訊息一經流傳,便開始衍生出各種版本——這也是訊息閉塞,流通手段太原始的弊端。

有人說這夥賊人擄了女童,是要賣到勾欄窯子裡換銀錢。

又有人說,是想賣給那些富戶人家裡當小婢。

還有人說,是要賣給那些權貴子弟,滿足他們因虐癖好。

更有甚者,說是有哪家老爺生了重病,要將這女童煮了熬藥湯喝。

……

各種說法不一而足,卻都流於猜測,沒有切實的證據。

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民眾的怒意,也只是撒在那夥賊人身上。

這一切,自然都是李承乾的安排。

讓馬周小心地散佈訊息,卻沒有立即將這把火燒到李佑身上。

因為他李承乾參與過此事,是很容易透過武侯那邊查出來的。

太過針對性將訊息引到李佑身上,會讓人聯想到兩個皇子之間的衝突。

安排這些流言,自然是為了讓長安城的言官注意到此事,指望著他們去查一查。

這些言官當然查不到什麼,但只要他們一有動作,李承乾這邊,自然就會收到訊息。

而那時候,他自有法子,神不知鬼不覺地,將那高管事,塞到言官手中。

在宮中歇了兩天,第三天中午,他就趕到水雲間,等候著馬周與段思文的回話。

一到水雲間,才發現馬周與段思文早已在等著自己了。

三人擇了處僻靜地方,段思文便已迫不及待開口:“高公子,你可算是來了,太子那邊怎麼說?”

馬周也用期待的目光望著李承乾。

他們二人,似乎已接受了自己成為太子門下的事實了。

李承乾笑了笑:“太子殿下的意思,自是希望將燕王的罪行揭露出來。”

段思文面上一喜:“那我馬上就安排人,將那李佑唆使人劫擄女童的事,給捅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