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能夠原地待命,直到破綻降臨。

曹叡能嗎?

明明魏軍的軍勢,在起初是佔據優勢的。

從先帝曹丕駕崩、孫權趁著魏國國喪進攻壽春開始,戰爭已經持續了一年多,將近兩年。

曹丕窮兵黷武,耗空府庫,沒給曹叡留下什麼。

曹叡剛登基,就面臨著蜀中、江東聯合進攻的窘迫。

現在府庫不僅空空,他還喪失了大量的領土。為了讓戰爭持續下去,皇室已經在向世家公卿“借貸”了。

一次徵稅,世家公卿可以接受,畢竟為了戰爭,為了保護大家的利益。

可是現在呢?

難不成,朝廷還要繼續向世家公卿伸手要錢?

曹叡可以保證,不出一年,魏室一定崩潰。

因為九品中正制的本質,還是與世家大族共治天下。

起初朝廷還能控制世家,後來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換成了世家的人。

朝廷的權威,自然會降低不少。

倘若曹叡繼續加徵稅賦,百姓、世家都會站起來,反對朝廷。

而以現在的戰爭局勢,他不加徵稅,如何彌補戰爭虧空?

這是兩難的問題。

也是曹叡的不理解,朝廷公卿的不理解。

他們軍勢強盛,為何要讓戰爭,持續下去?

已經有大臣,彈劾司馬懿了。

西河郡、太原郡有五萬騎兵。

上黨地區、河內地區共計十六萬兵馬,加起來就二十萬了。

陳留地區也保持著一定的軍勢。

為何不主動進攻,收復失地?

汜水關不好攻打。

那麼河東呢?

既然司馬懿無能,不如另換將軍。

戰爭,不能繼續往下僵持了。

壓力全在曹叡肩頭。

除了司馬懿,他找不到更傑出的統帥了。

曹休、曹真都不足以支撐大局,至於許褚之流,還不足以統籌全軍。

只是司馬懿的毛病,也很突出。

他沒有絕對的把握,就不會進攻,更不會做損兵折將的事。

總是潛伏著,等著最後一擊,克敵制勝。

這是司馬懿的優點,卻也是他的缺點。

司馬懿也是深諳閃電戰之道,問題是,只要面對的對手太強大,他就會一改姿態,變得無比地謹慎。

只要他不出戰,就不會犯錯,漢軍也就沒有了機會。

司馬懿很擅長尋找破綻。

可是身後的壓力,給不了曹叡太多的選擇。

他只能讓鄧艾總管南陽、豫州、兗州三地的防禦,並且命司馬懿,集結三十萬軍勢,攻打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