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劉禪深施一禮。

“阿斗啊,坐吧。”

諸葛亮已經從荊州調遣回來了,身為帝國柱石,劉備根本離不開他。

隨著年紀的增長,劉備已經無法應對這麼多瑣碎的政務了。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戰鬥精神非一般人能夠相提並論。

“商人的風氣,絕對不能影響百姓。”

“阿斗, 你要引以為戒。”

諸葛亮敦敦教誨,劉禪長揖一拜。

“先生教訓的是,禪一定會好好盯著,不會讓商人們出亂子。”

如今蜀中打通了南北兩條絲綢之路,商人成為了運輸商品的主力。

身家的暴漲,當然會讓他們飄飄然。

針對絲綢之路的商貿,漢室進行了兩次稅收統計。

第一次是出發前的物資採購, 稅率在20%左右。

這是商人需要承擔的部分。

例如蜀錦。

桑農需要向朝廷交一次稅, 算到農稅裡。

一般的水稻、旱地等的產出,需要繳納三成。

桑農也一樣,大概在兩三成左右。

這是特殊時期,所需要的徵收的稅。

為了支撐戰爭。

接下來,商人收蠶繭,大概要交10%的稅收。

以前這個稅,是沒有的。

畢竟只要商人能夠將這些蠶繭全部收走,就是幫扶桑農了。

官府求之不得,甚至鼓勵商人來收蠶繭。

蜀中修訂了《蜀科》,由諸葛亮、李嚴等人主持。

劉禪強烈要求,增加這一份稅。

這是商稅!

收蠶繭的商人相當於多出了一份錢。

倘若他們不樂意,將這部分成本分攤到桑農身上,壓低價格。

那麼桑農可以將蠶繭賣給官商。

蠶繭也是具有季節性的,不及時加工,很容易變成殘次品。

加工成蜀錦後,商人購買蜀錦, 需要官府開的憑證。

一般稅率在10%20%之間。

蜀錦若是販賣至魏國、江東, 稅率再增10%。

出絲綢之路, 則是20%左右。

按理說,走絲綢之路的收益是數倍增長的,應該收多一點稅才對。

可是。

考慮到這些成本,都是商人承擔,必須給他們足夠的利益。

每走一次絲綢之路,他們拉幫結派,有時候護衛隊的人數,超過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