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剛登基,便確定了國家的境況。

“貧窮。”

簡單的兩個字,可以概括。

國富民強,是留給後人的。

王朝初創,能夠達到隋文帝那種水平的,幾乎沒有。

大漢滿目瘡痍,南中的開拓也需要資金支援。

軍隊、官員的俸祿等等,都需要花錢。

劉備精簡了皇室的一切用度,連宮殿都沒臉去蓋,真正的一貧如洗。

此次外交危機的降臨,更令漢室雪上加霜。

外貿必然會迎來萎縮,稅收進一步削減。

為了維持江東的關係,劉備派遣費禕出使,曉以利弊,希望能夠讓孫權回心轉意。

但沒確切的利益在裡面,劉禪並不看好這一次出使。

孫權憑藉著地利,在曹魏、漢室之間左右搖擺,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

曹丕願冊封他為吳王,其實也沒有付出什麼,空手套白狼。

奈何孫權吃這一套。

他唯一的顧忌,大概就是曹丕弒君稱帝,名聲已經臭了。

接受曹魏的冊封,孫權也會被史書記上一筆。

後人如何評價他?

因此,在諸葛亮與劉備商討過後,他們一致認為,只要稍微提醒一下孫權,再派遣費禕拉攏一番,或能阻止曹魏與江東的聯合。

具體的條件,還需要費禕前去了解情況,再逐一商議。

至於北方,沒必要緩和彼此的關係,等到兩國休養生息後,必有一戰。

“陛下,太子一向很有主見,不妨去問問有什麼辦法,能夠充盈國庫。”譙周提醒道。

劉禪成為太子後,譙周被任命為“太子僕”,成為太子的屬官。

不久後,他將走馬上任。

這也是劉備的安排,希望劉禪能夠多接觸這些仁人志士。

最重要的是,譙周很年輕,年僅二十一。

劉禪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能夠有這樣的“師長”陪伴,劉備也會很欣慰。

“允南言之有理,朕竟然把這件事忘了。”劉備沉吟道。

爾後,劉禪收到詔令,入宮覲見。

劉備開門見山道:“阿斗,朕想擴軍,以應對來自魏國和江東的壓力。今國庫空虛,為之奈何?”

劉禪眉頭微蹙,沉吟道:“曹丕雖未斬斷貿易,但大幅度地削弱了彼此的往來,長此下去,朝廷的稅收必然會降低。江東孫權不可依靠,為今之計,只能開源節流。”

“如何開源節流?”劉備詢問道。

他知道劉禪有辦法後,露出振奮的神色。

“除了江東以及北方,我們必須尋找新的貿易伙伴。”劉禪坦然道。

在劉禪的發展下,不知不覺間商稅的比重不斷地攀升。

依靠種田的產出,漢中國不可能持續地作戰,還堅持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