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諸葛家族以身作則,再拉攏一些外來的世家,作為表率。

以此引導百姓種植!

諸葛亮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弟弟諸葛均。

他自己則是率眾開荒,興修水利。

對於這些政務,諸葛亮得心應手。

蜀中浩浩蕩蕩地大開發,在諸葛亮的指引下展開。

劉備為了表示支援,帶著劉禪親自參與春耕。

農業自古以來,都是立國的根本。

春耕時節到來,官府最重要的任務是“勸課農桑”。

簡雍以泥土做成“耕牛”的模樣,用來祭祀、敬神。

劉禪被迫參與到各種儀式當中,人都麻了。

“勸農詔”在漢朝歷史上釋出過多次,甚至能夠稱為“國策”。

劉備身為漢室帝胄,當然要完美地繼承。

只不過規格沒有這麼高而已,畢竟皇帝還在許昌當傀儡。

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三年的時間裡,朝廷一共釋出了八次勸農詔,鼓勵人們從事農耕。

他們參加各種“農耕典禮”,後宮的女眷也要舉行“養蠶大會”。

忙忙碌碌之中,劉禪終於脫身,帶著關興、張苞等人,遠離大部隊。

山谷清新,林木滴翠。

劉禪心曠神怡,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

“這可比打仗累多了。”張苞抱怨道。

繁文縟節,最是折騰人。

可見“春耕”二字的份量,舉足輕重。

“若是一般的慶典,我肯定溜了。”劉禪淡然自若道。

這種事,他沒有少幹。

在春節的時候,劉備各種宴請、祭祀,劉禪都是找藉口推辭。

為此,還被諸葛亮訓斥了一番。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簡單地說,就是祭祀和打仗一樣重要。

這可能嗎?

在古代確實是。

祭祀除了繁文縟節,尊崇古制以外,還有一個作用。

穩定人心!

民心非常重要,商鞅變法時,儲君嬴駟觸犯了法律,引發無數的農人抗爭,直呼“交農”。

“交農”就是將農具上交給國家,表示不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