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為萬世開太平(第1/3頁)
章節報錯
漢建安二十一年(216)。
初春。
陽光明媚,萬物復甦。
李四三十多歲,忠實憨厚,原是關中的百姓,為了躲避兵災,來到蜀中。
一家十口,皆以種地為生,後來成為了諸葛家的佃戶。
他種植有道,深得管事的信賴,被委以重任。
李四管理的一大片農田,在去年增收一成,他順理成章成為了佃戶裡的新星。
只不過今年,主家似乎有了其他安排。
二公子諸葛均聲稱,田地裡只允許種植兩季稻。
什麼是兩季稻?
一年可以種植兩季,一年可以有兩次收穫。
李四當場震驚了!
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好事?
他親自找到了諸葛均,道:“公子,春耕無小事。今年的種子要是種錯了,可就一點收成都沒有了。”
諸葛均眉頭微蹙,滿是不悅。
“是我見識多,還是你見識多?”
“公子是讀書人,自然比小人厲害。”李四恭敬道。
“既然如此,你照做即可。”諸葛均肅然道。
琅琊諸葛氏可以稱得上當世最精明的家族之一。
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是親兄弟,父親早亡,他們投靠了時任豫章郡守的叔父諸葛玄。
後諸葛玄被罷官,他曾為劉表舊吏,便去荊州投靠了劉表。
為了在荊州站穩腳跟,諸葛玄將兄長長女
嫁給襄陽望族蒯祺,次女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諸葛亮看似躬耕隴畝,實際上有兩座靠山。
荊州蒯家的勢力就不必多說了,龐德公也是有名的隱士,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齊名。
劉表曾對龐德公說:“你保全了你一個人,為什麼不保全天下呢?”
龐統便是龐德公的侄兒。
這大概也是諸葛亮遊山玩水,也有錢花的原因。
諸葛家族的精明之處還在於,諸葛瑾在江東為官,諸葛亮、諸葛均在蜀中,堂弟諸葛誕侍奉魏公。
不管天下怎麼分崩離析,諸葛家族都會榮耀於世。
第一次試種“占城稻”,諸葛家族也是下了血本,將自己家的田地全部拿出來,以為表率。
直百通寶在蜀中通行以後,通貨膨脹必不可免,世家大族的收益首先在於土地!
為了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糧食的價格被官府壓制得很低。
世家大族苦不堪言。
現在讓他們種植不確定的“占城稻”,他們怎麼可能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