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在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是有想法的。

在王承恩把奏章放下之後,他就想起了之前自己定的計劃。

那就是離京到達河南去。

在河南其實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利用系統,把大米之類的糧食直接兌換存在河南那邊的大倉裡面,這樣的話就算是陝西那邊發生了災情,能夠第一時間把大米調過去,有了糧食人民的性命保住,也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了。

之所以選擇河南,主要還是距離近。

這樣的近距離,朱由檢來去幾天也用不了多少的時間。

但是現在的朱由檢卻並沒有打算去的意思,因為系統已經是在剛剛的進入到了做任務的狀態中。

所以只能是開始進行賑災了。

內閣那邊的給出建議是,地方可以先等待一下情況再賑災,現在只是剛剛的開始,還有餘糧,能夠保證不出亂子。

而且,皇帝陛下不是說要把查抄的一千萬兩白銀用來賑災麼,這就是一個機會,只要皇帝陛下下旨,讓地方上的那些米商調米到受災的區域,然後朝廷跟他們進行購買。

這樣也就少了朝廷自己購買再運糧的麻煩。

這些米商的價格也合理,只是比災區的米價稍微的低一點點而已。

這自然是有很多的人這樣建議的,在他們看來,災年米價上漲也屬正常。

朱由檢看著這些奏報,心中無語。

不過,他還是有自己的想法,於是告訴內閣,這件事不用他們管了。

賑災的事情,自然是有專人去做。

而且,錢糧皇帝這邊出。

對於此,大臣們也只能是據理力爭了一下,實在是不行,那麼他們也就只能暫時的不在這件事上抓緊,而是去忙自己的事情。

忙的自然是與自己有利的事情。

第二天,朱由檢下旨,從京城撥出三百萬斤的糧食,銀一百萬兩,運到陝西各地。

而且這只是前期的糧食,後期還會有撥出。

運送糧食和銀子的是驛站。

對於這麼大宗的糧食和銀子,驛站的人員就有點不足,不過驛站可以臨時的去招募一些人運輸。

至於說一路上所廢的錢糧之類的,則是由驛站承擔,具體的則是從稅收中扣除。

這也是慣例了,所以一點的問題都沒有。

驛站的運輸能力在這個時候表現了出來。

在沿線的路上,其他的驛站已經是在僱人進行修整路面了,為的就是這些糧食在運輸的時候不會出現耽擱。

同時在陝西的各路驛站已經是發出了招民夫幹活的啟示。

找人幹活,每日管飯,而且還有錢糧發。

這就對於一些壯勞力來說非常的有吸引力了,因為當你願意參與到其中的時候,家裡人也能夠有糧食,雖然說不能夠果腹,但是卻也能夠讓人活著不會餓死。

驛站有很多的專案。

以往的時候,只需要徵徭役就可以了。

但是皇帝的旨意已經是下達了,驛站的收入增加,還不用迎來送往的疲憊不堪,所以讓驛站的上下都吃的飽,收入也多了,他們自然是會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