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眉頭微挑,迎著無數道注視,看向王在晉說道:“朕御駕親征的訊息,必然已在遼東傳開,建虜那邊也已知曉情況。

越是這等態勢下,朕就是要叫所有人,都不知朕的想法。

沉陽城外的渾河畔,就是朕要駐紮的地方。

那裡,是我大明必須要牢記的地方。

御駕中軍要做的,就是不能影響到遼地各部的調遣,再者言,有曹文詔所領神機營,先行趕赴沉陽一帶,有什麼值得擔心的?”

從明確御駕親征一事後,崇禎皇帝就變得異常忙碌,也就是現在從天津乘船渡海,沿遼東灣趕赴遼河口,他才稍稍放鬆一些。

隨駕出戰的隊伍很龐大。

為確保既定的戰略部署、戰術安排,能有效的落實下來,崇禎皇帝就大膽採取壓茬交替行軍的方式,單單是隨駕出征的各部精銳之師,就按照所領軍令展開行軍,從天津、秦皇島、山海關等處出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抵達預定的區域內進駐。

御駕親征這一戰,單單是朝堂中樞所在,崇禎皇帝就調走了百餘眾官員,無一例外,這批官員皆是守舊派代表。

大派系也好。

小派系也罷。

崇禎皇帝以御駕親征的名義,將朝堂騰空一部分核心群體,叫維新派能夠掌握話語權,讓徐光啟他們坐鎮,崇禎皇帝就不相信這等態勢下,圍繞維新變法的初期部署,還能遭受到強烈的反對和阻力。

他這個大明天子敢出現任何意外,隨駕的這批群體中,多數都要跟著一起陪葬!

“陛下,曹文詔所領神機營,乘船呈遞軍報。”

就在此時,兼領龍舟守備的王來聘,快步走進船艙,向崇禎皇帝稟道。

“念。”

崇禎皇帝平靜道。

大規模戰爭態勢下,體系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其中的軍情傳遞,更是維繫全域戰局的關鍵所在。

從驛傳改制以來,崇禎皇帝就格外重視此事。

“臣…神機營總兵官曹文詔,於遼河口叩首……臣所領神機營,尊奉陛下旨意,順利在遼河口一帶登陸,現朝沉陽一帶進發,隨軍御駕特派前指(專司後勤保障),將於遼陽鎮離軍進駐……”

聽到曹文詔所呈軍報,崇禎皇帝懸著的心,也算是落了下來,只要神機營沒有出現問題,那麼圍繞遼前的這一戰,就基本能明確一半的勝利!

特別是隨同神機營,一起乘船渡海的御駕特派前指,這是專門負責東線後勤保障的,一個構架縝密、層次分明的龐大隊伍,裡面的人,皆是崇禎皇帝挑選的,甚至後續還會補充進一批,由他們進駐遼陽城,專司後勤保障事宜,那涉及該部分事宜就絕不會出現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