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觸底吏治(1)(第1/2頁)
章節報錯
崇禎皇帝不怕規諫,不怕自己做的事情被人指摘,受人質疑,人非聖賢,誰又能確保自己做的事情,就一定適合當下的環境?
至少崇禎皇帝不能做絕對的保證。
這世間哪有那般多絕對。
儘管他是大明天子,可那又能怎樣呢?
坐上這尊皇帝寶座,看似高高在上,生殺大權於一身,可時間越久,崇禎皇帝的內心越是孤寂。
放眼望去,壞掉風氣的大明,到處都是窟窿,到處都是隱患,這讓崇禎皇帝愈發厭惡一類人。
明明是為了利益,卻擺著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臉,以祖制不可違,社稷必亂等口吻,阻撓著大明向好的方向改變!
活著,挺累。
崇禎皇帝以中旨之名,以朝局不穩為由,沒有舉辦廷推,就明確新內閣首輔人選,罷黜周道登、何如寵、錢象坤、吳宗達,擢黃立極、劉鴻訓入閣,此事在朝引起軒然大波。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以共相計議,衡量至當,然後報請皇帝,取旨定奪,其有關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謂之廷議;其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則謂之廷推。
制度是沒錯的。
錯的是人心。
受累年不絕的黨爭影響,讓廷議也好,廷推也罷,漸漸都變了味道,成了黨同伐異、爭權奪利的標誌。
在這等關鍵的時期,崇禎皇帝怎會允許朝中的鬥爭,朝著過去那種氛圍傾斜,他要強勢扼制這一切!
奉詔出任內閣首輔的徐光啟,奉詔入閣的黃立極、劉鴻訓,不可避免的要承受著‘天子倖臣’的罵名。
這就是殘酷的政治。
屬於大明特色的政治。
得不到,就破壞。
乾清宮。
“朕知道,就內閣調整一事,在朝野間引起很多爭議,引起很多輿情。”
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看著傳召進宮的內閣諸大臣,都察院諸大臣,神情澹漠道:“朕也知道你們中的一些人,對朕的決斷是不理解的,但是就算再怎樣不理解,也把它給朕藏在心裡,內閣不能亂,就像朝堂不能亂,是一個道理。”
換源app, 同時檢視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徐光啟、溫體仁、畢自嚴、黃立極、韓繼思等一眾大臣,聽聞天子所講之言,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徐卿,內閣,今後朕就交由你來負責了。”
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垂手而立的徐光啟,神情有所緩和,“過去內閣遺漏的事情,懈怠的事情,卿家要儘快出面解決,朕不想看到朝堂繼續這般亂下去,總是有那麼一些人,想挑釁朕的底線,覺得把持著一些大義,就能為所欲為了,這不好,大明的天還沒黑到這種程度!”
“臣遵旨。”
徐光啟當即作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