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官辦學堂(2)(第2/2頁)
章節報錯
畢竟大明的讀書人群體,十年寒窗苦讀,進修聖賢,學八股文,就是為了科舉,以求魚躍龍門,邁進大明的仕途。
“當前京師大學堂的底子,還是非常薄弱的,所以要沉下心來,好好的夯築根基。”
崇禎皇帝神情嚴肅,看向李之藻說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想要讓這些開設的新學科,能在大明讓更多的人接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擴大規模,形成真正的影響力。
惟有這樣,才能做出改變。
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希望卿家能多為朕分憂,叫這些明確的新學科,真正的發展起來,在大明落地生根。
各領域的人才,都是朕所急缺的,在各地的學堂發展期間,如果遇到好的苗子,就招收進京師大學堂。
要形成逐級遞增的晉升體系,這才是根本所在。
京師大學堂發展所需的糧餉,倘若存在不足的話,由內帑進行兜底,不過朕只給卿家三年,必須要在北直隸各府州縣,籌建起體系完善的各級學堂。”
“臣遵旨!”
李之藻當即拱手道。
再窮不能窮教育,此時的崇禎皇帝,心裡算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了,大明想要發展起來,想要撥亂反正,就必須有豐富的人才隊伍支撐。
倘若脫離這一核心,那大明的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以高效的效率前行。
別的不說,單單是籌建規模化工坊,目不識丁的工匠,就算是再怎樣厲害,也沒有粗懂該領域的人才,要來的更實際些。
生產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這其中還牽扯到管理。
具備一定學習能力的人才,所考慮問題的角度,跟只會埋頭苦幹的工匠,那是完全不一樣的。
流水線手工作業下,任何一處崗位,只要乾的時間久了,都能精通該崗位的工藝,但是具備思考的人才,卻很少。
“卿家,如果說在三年以後,你能實現這一目標,並能培養出一批人才,那朕必授予京師大學堂,比肩國子監的身份。”
為激勵和刺激李之藻,崇禎皇帝微笑著說道:“等到了那個時候,卿家之名,必將傳遍我大明上下。
難道卿家的心裡,不想讓京師大學堂籌建的教育體系,逐步發展到大明治下,好開闢大明的新教育勢頭嗎?”
李之藻強壓激動,拱手作揖道:“請陛下放心,臣縱使是死,也要辦成此事。”
“不要動不動就說死。”
崇禎皇帝擺手道:“要確保自身的健康,畢竟以後的京師大學堂,還需要卿家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
“臣遵旨。”
李之藻再拜道。
想徹改大明現有教育體系,徹改大明科舉體系,就必須有足夠的實力和底蘊才行,不然廢除掉舊有的體系,卻沒有新體系出現,只會叫大明越來越亂,這不是崇禎皇帝所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