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宮。

“李卿,現在身體怎樣了?”

崇禎皇帝面露關切,看向面色紅瀾的李之藻,“近期有沒有叫中醫學舍的人複診?身體是本錢,就算身兼京師大學堂的重擔,也要以照顧好身體為前提,不可透支元氣,不然怎樣為社稷慮,為朕分憂?”

“啟稟陛下。”

李之藻心生暖流,拱手作揖道:“臣的身體已無大礙,武之望說了,只需溫補調理,不要太操勞就行。”

“那就好。”

崇禎皇帝微笑著說道:“有武卿之言,朕就放心了,不過卿家還是要多注意,萬莫太操勞才是。”

“臣遵旨。”

李之藻當即應道。

看著眼前的李之藻,穩坐在龍椅上的崇禎皇帝,心裡生出些許感慨,此人可是難得的大才。

作為大明最早接觸西學的群體,諸如李之藻、徐光啟這些人才,不管是在士林中,還是在仕途上,都不是特別的順利。

哪怕他們的確有才。

然大明的意識形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很保守和僵化的,這也使得他們不被大明文官群體和多數讀書人所接受。

不過這些都成了過去式。

在崇禎皇帝的聚攏下,李之藻、徐光啟這些人,都得到相應的重用,並將接觸西學的群體,全都邀請到京城來了。

這些對崇禎皇帝來說,可都是寶貝疙瘩,他們代表一種可能。

能否吸收西學精華,摒棄西學糟粕,以神州文明為根脈,逐步開拓屬於大明的各領域學科。

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卿家,當前京師大學堂,籌設發展的怎樣了?”

崇禎皇帝神情嚴肅,看向李之藻說道:“涉及術算、物理、化學、天文、財政、地理等諸領域學科籌建,是否都逐一明確下來了?

算起來,京師大學堂籌建時間不短了。

朕雖說忙於政務,然心裡卻牽掛著此事,該學堂發展的好與壞,對大明能否中興,所起作用可不小啊。”

儘管當前在西山那邊,武備院麾下人才濟濟,帶動著大明的前沿發展,然在崇禎皇帝的眼裡,還是太少了。

以後大明想要發展,離不開成規模的人才隊伍,京師大學堂就是一顆火種,代表著解放大明思想的火種。

大明科舉必然要徹底革新,靠讀幾本聖賢書,參加科舉考試,就能邁進大明仕途,這遴選的人材,不是崇禎皇帝想要的。

治理河道他們懂嗎?

梳理財政他們懂嗎?

籌建產業他們懂嗎?

規劃建設他們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