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採訪鬼才(第2/3頁)
章節報錯
因為在他們看來,不管李浩宇再怎麼有才華。畢竟他很年輕也沒有什麼經歷。再加上之前從未上過訪談節目,他能夠不怯場就已經不錯了。
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李浩宇比他們想象得要「有趣」得多。比如有一個主持人問李浩宇,他為啥會走上製片人的道路的時候。
李浩宇沒有說高大上的理由。
而是說自己能成製片人,是因為不想再做普通文桉了。
「這樣可以明目張膽地睡懶覺,還可以不用擔心開不完的會。還可以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還有人問,李浩宇在自己的節目《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上為什麼話那麼少。
李浩宇解釋道,「有沒有可能是我沒什麼文化不會說話,所以擔心露怯呢?」
聽到這裡,對面的美女主持人瞪大眼睛。
她張大嘴,好奇地反問了下面這句話。
「您沒什麼文化?」
李浩宇點點頭,一本正經說:「其實有很多影評人說我節目幹練不拖沓,其實那是因為我知道一個道理。」
「不會說話的時候閉嘴就行了,什麼都不做就代表也不會有什麼錯。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加一下以為觀眾會喜歡的東西。」….
李浩宇這句話一出:
原本嚴肅臉的女主持人也繃不住了。
她笑得很開心,最後的職業素養也只是用手遮住嘴保持笑不露齒,這還只是李浩宇臨場發揮的冰山一角。
李浩宇在每個訪談節目都整出了不少花活。
這可樂壞了那些訪談節目的製片人。
李浩宇一個人的發揮,撐起了整個訪談節目的笑果也並不為過。就算是一些嚴肅題材的訪談節目,李浩宇表現得也堪稱完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節目,就是以辛辣提問而爆火的女主持人易立競的《遇見》。
她問李浩宇,「你為什麼會選擇製作一檔喜劇綜藝?《中秋奇妙夜》是我很喜歡的節目,不僅內容優秀還兼具人文主義關懷。」
【講真,最近一直用@
社會關切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展現人物的立體。
在人物訪談上,主角是被採訪物件而非記者本人,在問題上儘量避免出現記者的主觀立場和主觀判斷。
因為一旦記者出現主觀預設立場,那麼整個人物訪談就失去了原本的新聞價值。
節目給觀眾所展現的也不是人物的本身,而是一場「耍猴」。
最典型的就是一名知名女主持人在訪問院士的時候,兩人對環保問題提出了探討。院士提出應該按人口來分配排放權,才是公平的做法。
當時,女主持人提出一個自以為犀利的問題:「我們是人口大國,如果這麼一乘的話,那基數不就大了去了?」
院士也不慣著她當即反駁道,「我就問你,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麼同樣的一箇中國人,就應該少排?」
「科學家有主流嗎?」
「科學是根據人多人少來定的嗎?」
這其實就和易立競今天訪問李浩宇是一樣的。
知名女主持人的問題;她不自量力地預設立場,結果被院士實力回擊。
她不是輸在了知識層面,而是暴露了她自己作為一名記者違背了客觀中立原則。
而易立競甚至比之前那位女主持人還過分。
她的採訪之所以給李浩宇如此強烈的不適感,其原因在於她以上帝的視角去有意刁難,還先丟擲一個「有罪推定」的假設條件並故意挖坑:
她慣用的套路就是:用個人主觀的結論來否定採訪者的解釋,亦或者跳開財富值的解釋,直接開始進入下個問題開始繼續埋坑。….
這樣觀眾就在上一題的原假設,在沒有被拒絕的情況下進入下一個「有罪推定」環節,繼續挖坑、埋坑無限迴圈,步步緊逼直到對方心理防線崩潰。
最終的結果無非只有兩個,讓你失去理智拼命地解釋或者發怒。
此時無知圍觀群眾就會說:「看吧,做賊心虛,他急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