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 鄭家的情況(第1/2頁)
章節報錯
準備正式去鄭家拜訪的前一天,宋念緊急把家裡人叫過來,給他們科普一下鄭家的家庭情況,省得去了抓瞎。
鄭翰林有二女一子,女兒都嫁出去了,一個嫁到了府城,一個嫁到了京城。
嫁到府城的,是大女兒,那個時候鄭翰林還沒中進士,女兒只嫁到了普通小富之家,日子過得還算平順。
而且她的公公和趙雁林原配白氏的外祖家還是堂兄弟,也就是說,勉勉強強和宋家有個名義上的親戚關係。不得不說,府城也是夠小的了,兜兜轉轉全是熟人。
小女兒嫁人的時候,鄭翰林已經當了官,所以她嫁到了京城的一個小官之家,如今不在府城,怕是日後也很難回來,不在宋家人近期打交道的範疇之內。
鄭翰林的兒子是最小的孩子,比宋唸的年齡還小一些,如今不過是二十八九。去年剛剛考上秀才,就石破天驚地對著家裡人宣佈,他自覺不是讀書的料,不會再考了。
其實以宋筠在現代的經歷,的確有人不開讀書的竅,或者是真的對某方面的知識很不感興趣,那學其他方面也是可以的。
但古代的晉升之階實在是太窄了,無論你想從事法律工作、財務工作、建築設計工作還是宣傳工作,都得從科舉開始學。而且兩代出不了頭,就被打回原形了。
鄭翰林拗不過兒子,卻又不捨得子孫後代都做了普通百姓,這才急著想找個學生,他是願意傾囊享受的,但也希望學生可以幫他照看一下孫輩。
宋筠好奇地問:
“那難道沒有其他讀書人想拜他為師嗎?翰林應該很有學問吧,家裡的書估計也多。”
宋老太太很敏感地扭頭:
“什麼意思,你覺得你爹不夠格被收為學生?”
啊,這老太太,自從得知了鄭翰林答應做宋念先生後,她就很患得患失,恨不得立刻按頭他們寫個契約。
“祖母,您不能這麼過河拆橋啊,我為了給我爹準備送先生的禮物,現在手腕都還疼呢。”
宋念一手去握老孃的手,一手去摸女兒的頭髮,把她們安撫住,才解釋道:
“其實筠姐兒說得也沒錯,的確不少人想拜他為師,也不乏學問比我好的,不知道為什麼,他都沒收。”
其實宋筠覺得,自家這爹,不是那麼符合被稱頌的文人形象,沒那麼無私、甘於清貧、一心只讀聖賢書,不過可能鄭翰林就好這一口,畢竟他也是個為兒孫百般籌謀的人,應該不會過於書呆子。
沈氏比較好奇的是:
“那鄭師弟家裡有孩子嗎?”
“有,有個八歲的女兒。還有個三歲的兒子。”
那給小孩子的見面禮也得準備了。
一切都安排好了的第二天,宋家一家人才穿戴的整整齊齊地出了門。
這一次王璞就沒有跟著去了,前幾日他帶著訓練東奔西跑,已經堆了些公務沒做了,如今基本塵埃落定,也不用他手把手地帶著了。
好在宋念跑了幾趟已經認得路了,王家還特意派了馬車送他們,就更不擔心了。
鄭翰林家倒是沒有住在王璞家附近的官宦一條街裡,反而是在市井之中住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院子。據說這是鄭翰林考上進士之前住的地方,也算是他們家的老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