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雲隱山莊(第1/2頁)
章節報錯
汽車在一個小停車場門口停了下來,文館長引路電梯上行。走出電梯梅比發現竟然到了雲臺山景區裡,樹木高聳、巨石閒臥、三人走到雲隱山莊處門口停了下來,文館長介紹說莊主鄭宬是他老朋友,山莊主要以吃、住、康養為主,按魏晉時期仿古打造,修竹圍欄、爬藤滿屋、磚瓦土牆、極其古樸。文館長說老鄭祖上四代都在這裡經營,因老鄭經營的雲隱山莊務實地道、好客友善,屢或當地政府好評。房間不多,所以想來這裡吃飯住宿沒有點關係是訂不到房的。最初周邊都有大片建築,後來地表還原時基本都被拆除了,還原了山野本來的面目,他現在的連在一起的幾棟房子還是按政府要求設計重建的。餐廳廂房在二樓,站到二樓陽臺抬頭就能看到雲臺天瀑,雖然現在不是瀑布最盛時間,但地表生態復原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天瀑的萬丈飛泉,落差314米,是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遠遠望去飛瀑如擎天玉柱,也像石山被天劍劈開,即便遠觀也能感受瀑聲轟鳴、氣勢磅礴,壯觀異常。
文館長請鄭莊主安排梅比和阮若先到西廂住房休息,自己則前往餐廳。西廂住房和魏晉時期大戶人家主臥寢室無異,床榻、桌椅等內部裝飾全部是魏晉時期元素,所不同的是,每一處實際都蘊含高科技元素,如燈、空調、洗浴房等,無一不是最人性智慧化產物。梅比看到床體碩大,比現在的床榻要大得多,看來晚上可以好好翻滾了。床體上為幔帳、下為箱體,高度和今天相差無幾,四面設屏,前面留有活屏可供上下出口。好像是差不多從這一時期開始,屏風與床相結合而形成帶屏床的誕生。
二十分鐘後梅比和阮若來到東廂二樓餐廳,看到牆面上有一幅山水作品,餐廳桌椅仿製魏晉風格,古樸考究,來不及細看,文館長和他兩位朋友立刻站起來迎接,一位臉色紅潤、高瘦、精神雋碩的年長者,另一位則較為矮胖的中年男子。文棟介紹說:“這位是冷誠金,嵇康研究會成員、金石專家,這一位是高陰琥,書畫家、斫琴家!”。
聽到這兩位名字,梅比立刻迎了上去:“冷先生好、高先生好!久仰久仰。”,兩人都是文化藝術領域的佼佼者,素未謀面,但都是梅比敬佩之人。
冷誠金先生今年154歲,西泠印社資深社員,其金石篆刻以險峻、高古、勁拙風格廣受業界盛譽,而高陰琥先生123歲,別看他矮胖,書畫造詣頗高,斫琴更是堪稱大家,梅比以往多次在展覽和朋友交流中熟知,不想今日在雲臺山得見,喜出望外。
文棟介紹梅比和阮若,在來之前,他早已向兩位老友隆重推薦兩位才俊了,都是大能量者,大家歡聚一室,圍繞嵇康、古琴和書畫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服務員端上來本地特色菜餚,有清蒸懷山藥、脆骨溪魚、小車牛肉、鬧湯驢肉、武陟油茶、清澗美蝦、農家蔬菜和許良扯麵等,老鄭滿臉堆笑給大家拿來一罈五斤裝的陳年佳釀說:“文兄,這酒本來是給我孫女出嫁準備的,先給各位品嚐了。請各位務必盡興啊!”。
文棟滿意的笑著點點頭說道:“等會你一定得來喝一杯!”。
“對了,牆上是誰的作品?看起來有點眼熟啊?!”梅比看著牆上的山水問老鄭。
“哦,祖上傳下來的,我不太懂,這幅說是兮園作品!”老鄭答道。
“啊?那不是我高祖大學同學陳主席的麼?”梅比驚訝道,隨即站起身來上前觀看,果然是他手跡,落款“建峰”,鈐印有兮園、五墨堂等,水墨酣暢、煙雲撲面,氣息不俗。
“太有緣了!還能看到我高祖同學作品,快跟我說說您祖上是怎麼弄來的?”梅比激動道。
老鄭顯然有些意外,說道:“爺爺跟我說過,是太爺爺在南方做生意時由於機緣巧合,贊助了一個叫什麼紅樓911的畫展,展完後這批畫就給了他,後來就傳到我這了,諾!隔壁還有,你可以過去看看,都是那個時候同一批的!”
梅比起身到隔壁一看,“哇!”是高祖摯友周偉平的“寫意花鳥!”,接下來是國美名師葉芃的“夢幻工筆”,好傢伙!再一間間走下去,分別看到了恆翼、阿厲、教授、何峰、建萍、美麗和紅樓911班主任唐瀟老師的作品。“太有親切感了!!應該還有幾位的?!韓良、成志勇、彪頭、春根、阿漿、江波等,怎麼沒看到高祖的?”梅比興奮嘟囔道。
“還有幾幅在辦公室,沒掛出來,梅戈是您高祖?”老鄭道,文棟和阮若也尋聲而來。
“對的!我高祖的作品怎麼沒看到?!”梅比疑問道。
“哎呀!真是可惜,十來年前被我父親給送人了,我父親的一位朋友超喜歡你高祖的那幅青綠山水畫,畫面有云、有鶴、有仙氣,他覺得特好看!非要這幅畫。”老鄭不無遺憾道。
“啊?!”“好可惜!”梅比和文棟都感到很是意外。
“不過能看到他老人家同學的作品,也相當與看到他老人家了,已經很好了,謝謝你!”梅比向老鄭感謝後和阮若、文棟回到房間。
“都是您高祖同學作品?”高陰琥問道。
“是啊,真的好有緣,看到這些作品感覺就像回到家裡一樣!”梅比憨笑滿足道。
夜色降臨,雲臺山天瀑周邊夜光虛設,天瀑忽陰忽亮,看起來更像極擎天玉柱、直抵天庭,格外分陰,繁星點點下夜蟲蛐蛐聲和天瀑轟鳴不絕於耳,奏響雲臺山最美夜曲。幾杯佳釀下去後,大家都脫下矜持衣裳,似多年老友開懷暢飲,高陰琥開始吐槽罵娘。他雖然名氣大,但他的斫琴工作室始終不願意配合政府的相關要求,導致當地一家普通的斫琴工坊和政府簽約,不按傳統大漆斫制的廠琴成了當地學校的教學用琴。他相當激憤,雖然對他的收益並沒產生太大影響,但吐槽相關工作人員素質低下,大多隻會逢迎,對琴的優劣一概不分,會影響古琴在學生心目中的價值地位,有失琴道。
梅比理解他說的這些,是社會現狀,他也暢談了自己的觀點說:“有句話說得好:上天不言自成教,至人之德曰無為。不是每個人都覺得琴對人生有用,如果你會彈琴、懂琴道就給你升職,就給你加薪,或者你懂琴我就跟你做生意,那麼這個世界絕大部分人都爭相去學習了。但這有悖於道啊,因為利益為先之人與尚琴道者本身就是兩路人,一個普通人,一個是君子,他們攏不到一塊的。劣質琴進入學校體系,必定存在利益交換行徑。這是背離琴道的行為,短期不會被暴露,但長期他們一定會被反噬的。現在不比幾個世紀以前,相互間都有評價系統,總有懂琴之道的學生會站出來糾正它的,高先生莫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