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說兩句,在這樣的時代如何翻身,要麼成為程式設計師加入進去,要麼利用平臺賺錢。

或者剋制自己,剋制消費主義,把精力放在儲蓄和購買資產上面。

當然大多數人即便儲蓄也無法抵抗宏觀經濟形式和具體到自己周邊經濟形式的波動。

但是儲蓄然後購買資產是大多數底層翻身的唯一辦法。

特別如果能夠碰上金融危機然後在金融危機期間手握現金。

以08年的金融危機為例,阿美利肯的金融危機是房地產崩塌導致的。

而當年地產跌幅在20%,五年累計跌幅是33%,而這些年完全已經漲回來了,核心區域的房產價值跟金融危機前相比甚至出現了大幅度增長。

購買資產來抵禦通貨膨脹,也需要購買核心資產。

紐約的房價很快回到原本價位然後繼續增長,而北卡羅納州的房價已經保持上下5%之內的波動長達二十年之久了。

“所以人性是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最大推力。

網際網路從業者們無時無刻不在為人們發現新的需求,創造新的需求。”

張磊和Young兩個人會聊宏觀的東西,但是絕對不會談自己最近有什麼看好的專案。

不管在哪個領域,同行都是冤家。

特別兩人的眼光都很好,一旦你提了最近在接洽的專案,對方很可能把專案給搶了。

真正好的專案,合理成熟的創始人團隊,一般是不會缺投資的。

像陸正耀如果要創業,多的是人想投資他。

當然這幾年的情況與前幾年又不一樣。

16到19年這段時間,市面上是錢多好專案少,20年之後市面上就是錢少好專案也少。

最近幾年投資人們更加偏向於有穩定收益的企業,比如資源類、能源類企業,而對網際網路企業的追捧有所下降。

還是因為PC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差不多吃完了,但是現在都情況又不一樣了。

新一輪的網際網路紅利即將開始。

“聽說你跟程鋼投資了天普教育?線上教育是好賽道,我也投了點線上教育的企業。”

Young所屬的IDG資本和張磊創辦的高瓴資本,雖然都屬於VC,但是二者在VC上還是存在差異。

IDG更喜歡介入天使輪和AB輪融資,在融資到後面幾輪的時候出讓手裡的大部分股份。

像20年之後缺錢的年代,IDG這樣的特性更是發揮到淋漓盡致,雲脈芯聯、飛度科技、Cider這些企業,IDG都是在天使輪介入。

《從鬥羅開始的浪人》

像前面提到過IDG參與過九安大帝的A輪融資。

IDG之前在網際網路行業投過的比較經典的案例像B站,IDG參與了B站的A、A+和B輪融資。

後來在B站的後續輪融資中IDG退出,但是即便B站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時候,IDG資本依然手握B站7.6%的股權,是B站的第五大股東。

IDG偏愛參與前期融資。

而高瓴資本同樣投資天使輪,但是他們也不避諱在後面幾輪進場。

另外高瓴資本很喜歡參與上市企業的股份定增和受讓,其中為大A股民津津樂道的要屬於高瓴資本參與格力的受讓。

19年的時候高瓴資本以46.17元/股的價格接受格力15%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