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人們早就已經實現了外部訊號轉化成神經訊號,那就是振動。

空氣中的振動產生聲音,聲音又進一步轉化成大腦可以處理的神經訊號。

人體內大概有 110 種存在於我們的基因組中。

這些蛋白質參與細胞組成和細胞間訊號傳導等過程。

該系統的核心是耳蝸深處的一束細毛,它們透過稱為“尖端連結”的蛋白質鏈連線。

當耳蝸響應聲音而振動時,毛髮會移動,導致尖端連線伸展並開啟毛髮上的離子通道。

當帶正電的離子流入時,它們會產生大腦用來處理聲音的電訊號。

這些連結由兩種蛋白質組成,鈣粘蛋白 23 和原鈣粘蛋白 15。

這兩種蛋白質相遇的區域會比人體內其他區域更加靈活。

內淋巴中的鈣、耳朵體內的液體與蛋白質結合,有助於增加尖端連結的強度和剛度。

在長的 protocadherin15 序列中,甚至找到能夠定期結合鈣的氨基酸,

這種蛋白質連結導致了機械振動,也就是聲音轉化成大腦能夠理解的電訊號。

(以上概念來自於哈佛大學的生物學教授racle gaudet和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narcos &nayor 在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上的論文。)

李萬清試圖透過這個方向來研究如何實現電訊號轉化成神經訊號失敗了。

他寄希望於電訊號先轉化成機械振動,然後再轉化成大腦能夠識別的神經訊號。

但是他發現這個方向最大的問題在於,機械振動不是聲音起不到作用,是聲音也起不到作用。

屬於是卡在中間,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

要知道大腦是電化學活動的高發地帶。

大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以每秒550個動作電位的頻率在作業。

輕微的低頻振動根本無法影響到人的大腦。

如此多的神經訊號,之所以能夠轉化成電訊號,也是得益於計算機效能的提升。

計算機能夠捕獲大腦中的電脈衝,然後進行分析,分析出個體的真實意圖。

但是如何把電訊號轉化成神經訊號,同時還能影響到人的感官,目前來說對人類來說幾乎是一個無解難題。

這個問題對鄭理來說同樣困難。

因為他所知道的是生物技術層面的解決方法。

在藍星他不太可能掏出生物計算機相關技術。

只要他掏出了基於生物計算機的腦機連線技術,各國都會知道他是梅林的。

目前他還沒做好準備。

科創生物釋出虛擬現實產品,成為更加龐大的壟斷型企業,對他來說其實意義並不是很大。

鄭理已經藉助科創生物的資源,搭建了很多研究設施為他一個人服務。

更多的錢,並不能做到更好。

而且現在他已經是cern的主任,科創生物能夠給他帶來的幫助更加小了。

不過在藍星這麼久,鄭理早就成為了計算機領域大師級的人物。

他聽完李萬清的闡述後,說道:

“其實我們是能夠做到透過電刺激的方式來刺激神經元。

目前的問題是生物神經元不是以二進位制的方式進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