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理手底下搞研發壓力巨大,因為他太懂這行業了。

老闆就是整個研發領域最懂的人,你的研發進度、研發難度和研發思路根本忽悠不了他。

像李萬清根本不敢忽悠鄭理,做了什麼沒做什麼進展如何,都是按照實際情況來進行工作彙報。

其中科創生物今年要開展臨床試驗的兩款小分子藥物,其中之一的專案負責人王勁松,他算是創新藥研發領域比較早進公司的研發人員。

和程鋼是校友,不是同一屆。

當年科創生物上市招股說明書裡有寫要搞原創藥物的研發,順利上市后王勁松加入了科創生物。

他之前一直在默沙東,從默沙東在新澤西州的總部到默沙東華國。

之所以來科創生物,也是因為在默沙東往上走的空間幾乎沒有。

而來科創生物上面有程鋼,科創生物的歷史很新,現金流充沛,創始人團隊看上去野心勃勃,有很多機會。

於是王勁松從默沙東離職後加入科創生物,負責小分子藥物的研發。

入職之後就是選題,然後立項研發。

王勁松本來以為鄭理對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不是很瞭解才對。

首先需要科普一個概念,那就是藥物研發分成很多領域,主要分為化學小分子藥物和生物大分子藥物。

內啡肽屬於生物大分子,屬於生物體內本身就有的物質,只是鄭理研究出了內啡肽的製造工藝。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更大,結構更加複雜,分子質量一般在1500到150000之間。

而小分子藥物的分子質量一般在200700之間分佈。

歷史上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現青黴素開始,一直到1982年之前,所有之前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藥物都是小分子藥物。

青黴素也是小分子藥物。

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大分子藥物在1982年上市。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是因為確定小分子結構的手段只需要核磁氫譜碳譜和lcms就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而測量大分子結構手段往往會更加複雜。

對生物分子的測量中需要比小分子有更高的精確度和靈敏度。

當然這不代表生物大分子的研發絕對比化合物小分子要更高。

現代小分子藥物研發最重要的手段是篩選。

要進行篩選,首先你要有一個篩子,其次要有一個庫,裡面有足夠的東西讓你篩,然後你要知道庫裡面的這些東西是什麼,長什麼樣,最後被你篩出來的東西你要能夠大量生產。

近幾年也有新的手段,科創生物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就是採取新的技術手段。

但是歷史上,特別是製藥業蓬勃發展的90年代,篩選法是主流中的主流。

篩子是指基於各種疾病指標的實驗,把化學小分子放到對應的實驗裡去看哪些有效果。

所謂的庫是指分子庫,由於有機合成方法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突飛猛進。

大量複雜、穩定、帶有雜環,這些原本很難合成的分子開始批次出現。

而核磁共振、質譜分析等檢測手段的進步導致很多天然產物的分離成功,這些天然產物分離成功又促進了其他型別的分子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