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瑀口中的共和大會可不是隨便喊的,而是極西五省的諸夏國中,確實是有一個共和大會存在。

而且還是張鉊提出、設計並且批准的。

設立的原因,就是因為極西五省距離中土太遠了,從最西面的金蘭城(色拉子)到神都洛陽,足足有一萬三千里。

這麼遠的距離,如果不給極西五省諸夏國設立一個絕大部分事情都自己解決的機制,那不知道要耽誤多少事情。

所以在張鉊的設計下,極西五省諸夏國將國人暴動後周公、召公共和行政的模式給拿出來了。

在這套政治設計中,河中諸夏國的國王、大公先在國內挑選國士,按每個藩國獲得的份額分配人選。

這些藩國的國士到達位於康居城(布哈拉)的共和議事宮後,組成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武衛院。

武衛院就形同昔日英格蘭的下議院,由君子及以下的封臣和大商賈組成,院首稱武衛大夫。

武衛二字實際上是衛武二字的順序調換,出自昔日國人暴動之後,率兵前來鎬京最後被推舉為執政的衛武公。

同時武衛二字也點出了極西五省的根基,既由漢人封臣們以武護衛。

相對於武衛院這個下議院的上議院則叫召公院,周現在成了國號,周公自然是不能隨便用的,但召公還是可以的。

召公院由各藩國方伯以上封臣、國主以及儒家大學者、六法宗高僧大德、以及朝廷派駐各行省的官員組成,院首稱共伯。

每五年,由武衛院提名推舉,召公院透過,選出極西五省的領頭人,然後上報朝廷,由朝廷核准,賜下金印寶冊詔書等。

領頭人全稱持節權攝極西五省軍政事,由於這個位置肯定是藩國大王才能擔任,所以也被簡稱為五省攝政王,俗稱西王殿下。

嗯,連西伯都有了,果然就沒有起錯的國號。

五省攝政王選出來之後,攝政王就會在朝廷准許下組建幕府。

這個幕府一般並不管事,只有在戰時才會運轉,負責協調指揮極西五省諸夏國的軍隊統一行動。

且按律,五省幕府衙門的官員由朝廷流官和五省諸夏國官吏按照六四比列組成。

當然,五省共和議會開始成立的這十七年中,四屆持節權攝五省軍政事的擔任者都只有一人,那就是有六法宗西方藥師琉璃光王佛稱號的安國大王張賢瑀。

所以張賢瑀才會大喊召開共和大會,因為他要先用共和大會完成授權和動員,然後五省攝政幕府才能開始運作進入戰時狀態。

如今,召集兩院國士的信使開始向著河中諸夏國奔去,一場大戰在即將發起。

。。。。

木鹿府,天水河畔,天津渡。

韋四郎韋應熊正在吃早餐,兩個煎蛋,一塊昨夜沒吃完的羊排,一盤橄欖油拌的小蔥加紫蔥(洋蔥)。

主食是剛考好的大餅配上一小碗咖哩,然後加上一碗白米稀飯,比在關中乾縣時不知道豐盛多少倍。

甚至可以說在關中時,他們韋家往上數幾代人,逢年過節的正餐也沒他這尋常一天的早餐吃的豐盛。

哦對了,還有一小碗醋泡花生。這是韋應熊每頓飯必須要有的配菜。

二十一年前,韋應熊最後一口的家鄉飯,就是從父親手裡接過來的醋泡花生。

一種不好的感覺在韋應熊的心頭縈繞,去年長兄就來信說父親的身體很不好一直嚷著要再見他們一面。

“明日應該有商隊經過,拿五十貫出來置辦些稀罕物件,年後你跟我回一趟關中,去見見父母,祭拜下祖宗。”

韋應虎下首一個明顯帶著胡姬相貌的女人一聽,眼中不由自主射出了驚喜的光芒,她猛地點了點頭,雖然沒說話,但歡喜的神色溢於言表。

夏君夷民到河中漢家勇士在娶妻選擇上,其實是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

這裡遠離故國核心上萬裡,要娶一個正宗的漢家女並不容易。

遙遠的路途,不適應水土,大多數女性對刀兵天然的畏懼,以及她在中土就能好好嫁了沒必要到河中等因素,都是阻止年輕漢家女性到極西五省的攔路虎。

就算來了,大部分在相貌和年齡上,都屬於一言難盡的那種。

當然,也有相貌、年齡甚至才情都線上的,但以韋應熊一個君男,長的又矮又醜跟個矮腳虎一般,基本就別想了。

而且韋應熊也不想娶,一般這種漢家女都有點自視甚高很不好對付。

就像他七弟韋應彪,娶了鄭國大王白從信的六女白河郡主,那叫一個慘。

韋應彪堂堂管轄百姓兩萬七千戶,共三十餘萬人的臨海君侯,結果納一個夫人還要看白河郡主的臉色,別提多憋屈了。

直到五年前鄭國大王白從信去世,繼任的鄭國大王白宣義跟白河郡主不是一個母親,讓白河郡主失去了孃家的強力支援,韋應彪才敢把在外面的妾室及生的子女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