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血脈的共情(六千多字二合一,算是補更一章吧!)(第2/4頁)
章節報錯
張昭對這個州學衙門給予了厚望,要把嗢末六部徹底拉回來,除了榮耀激勵,給好處,以勢驅使以外,文化的軟實力還是非常重要的。
漢文化的魅力,可以說盡在書本之中,若是識字知書的人少了,那就未免要大打折扣。
如果大家還是過著原來當吐蕃奴部一般的生活,精神世界也還是吐蕃人那套萬靈崇拜和神佛體系,還談什麼化胡歸漢?
就算表面歸附了,內裡還是老樣子,根本沒效果。
“範兄請看,某在州學設了兩個學院,咱們面前的是明算、明法學院。
其東是經史學院,主要學習三傳、三史,只可惜書少、儒生少、夫子也少。”張昭將涼州州學中的建築,一一指給範質看。
其實張昭這都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了,就涼州這情況,有個毛的儒生,能把字認全,勉強能一知半解明白春秋等三傳上說的什麼,都算是大才了。
範質也點了點頭,涼州州學中,十幾個學生用一本書,是為書少,儒生...呃,這個他還真沒見著一個合格的。
至於夫子,不是少,是壓根沒有,不過能在這邊荒之地,張司空能在意文教問題,就足夠讓範質對他另眼相看了。
張昭說著,拿起一本《明算初法》給範質看,這本書是張昭編纂的。
他按照後世小學加上一點點初中的難度,編寫了這本教材。
也就是教一教初級的加減乘除,難一點的也就是來了點一元一次或者二次方程。
當然,九九乘法表和阿拉伯數字,張昭也給加了進來。
不過,簡單是相對於張昭來說的,後世九九乘法表和阿拉伯數字都不算什麼。
但在這個時代,範質卻如同腦袋被雷噼了一下一樣,作為一個能中進士的飽學之士,明算他可一點都不陌生。
“司空,豈非天人乎?”在弄懂了阿拉伯數字代表的意義後,範質用一種極度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張昭。
阿拉伯數字極為簡便,通俗易學,可以說是算學上極大的飛躍,九九乘法表有多方便,那就更不用說了。
別看只是發明一個簡單的數字以及編出一個乘法表,這玩意不是天長日久的積累,根本不可能發明的出來,甚至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可以總結完畢。
出現這兩樣東西,都需要極為豐富的知識積累後,再非常偶然的靈光一閃才有可能。
範質甚至有些懷疑,張昭身後,有一個專門研究明演算法的流派。
面對著範質震驚和崇敬疊加的眼神,張昭一點也沒有不好意思,他甚至還準備把阿拉伯數字叫做河西數字了。
因為此時的阿拉伯數字發源地印度,實際上已經發明的只有1、2、3這三個數字。
傳到兩河流域後,又進行了幾百年的發展,仍然是很不完整。
後世的1到10,那是在十六世紀左右,歷經無數數學家不斷改進和推廣後,才形成了現在的模式和進位制。
所以極度震驚的範質只是恭維了張昭幾句,就直接一屁股坐到地上,開始細細的研究了起來。
張昭還有點摸不著頭腦呢,他臉上雖然擺出了一副神秘莫測的表情,但實際上根本不知道範質如此失態是為什麼。
好半天,範質長吸了一口氣,“此河西數字,簡明易懂,利於計算,僕剛測算了一下,以往許多算學計算,都因此變得簡便了許多。
還有此書中這個演算法公式,似乎可以套用到緝古算經中去,簡易十倍都不止!”說完,範質仰天長嘆一聲,似乎非常蕭索。
“何不生在盛唐?若是在盛唐,只憑此書中的河西數字,以及演算法和公式,明算、曆法、建築、山川地理的計算方法都要革新。
若是在盛唐,聖人一紙詔令,天下間飽學之士齊聚長安,推陳出新,將其發揚光大,定能光耀萬世!”
範質所說的演算法公式,就是張昭憑記憶加進去的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
他本身對數學沒什麼研究,當然不知道這些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公式有什麼奧妙,只不過是想著後世數學書上有,定然是有用的,所以就加了進去。
而這種開方法,在唐代的明算經典《緝古算經》中已經有了,緝古算經甚至已經開到三次方去了,被視為有唐一代最難的算學難題。
難,不是因為古人智商不夠,而是緝古算經中的開方法極為複雜,加上要用繁體的一到十來算寫,所以非常麻煩,極為難學。
但現在有了張昭‘發明’的河西數字和後世開方公式後,一切就變得簡單了許多,所以範質才會如此失態。
只有真正處於這個時代的人,才真正知道這玩意的可貴,這種後世歷經無數大師發明改進,繼而能流傳下來的,無一不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範質說的沒錯,要是在盛唐,必定能引發一場明算上的風雲際會,尋常人就靠這一個東西,足以靠它吃一輩子以外,還能流傳千古。
“範兄切莫如此灰心,你看某不是來了嗎?有志者事竟成,你我正值壯年,還有幾十年的日子,焉知不會再有一個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