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太妃對於這些一貫都是不吝惜的,她知道只有多多去打賞地一些,不管是伺候的人或者彼此交好的人才會更貼心一些,畢竟雙方的交好是相互的。

更何況先不提她和柔妃的關係如何地親近,便說是齊蓁蓁這女孩,經過這段時間地相處,便是她也頗為喜歡她,覺得這個女孩子雖然年紀小,倒也頗為聰慧,偶爾跟她說幾句話,也總會有一些啟發。.z.br>

所以淑太妃對齊蓁蓁是存了幾分欣賞的心思的,於是淑太妃從自己的梳妝匣子裡面挑挑揀揀,看看有沒有什麼比較出彩的首飾之類的。

齊蓁蓁的年紀小,原來不必戴什麼太貴重或者繁重的首飾之類的,只要做工精細些就可以,所以淑太妃從裡面挑出一對蝴蝶簪,又挑了一個鏤空鑲嵌紅寶石手鐲,她拿在手中看了看,只覺得這禮物送的倒也不算失禮,她口中帶了幾分感慨地說道:

「我還記得這是我家裡的陪嫁,也是我幼時所戴的,當時帶入宮中原本是想著可以是常常看到的,只是後來過了這麼多年,從江南入宮中,又一路到這平城當中,江南我已經許久都未曾去過了。」

淑太妃的聲音似乎帶了些許的感慨,又帶著些許的悵惘說道:

「其實那真的是一段頗為自在又閒暇的時光,那時候沒有那麼多的爭鬥,一個人靜靜的學刺繡、彈彈琴、練練舞,聽著姐妹間的閒話,如今想起來都不免有幾分恍然,似乎還在夢中呢。」

淑太妃說這些話的時候,旁人可能還不知道要如何地接話,可是趙姑姑卻是知道的,她是跟著淑太妃一路從江南入宮的,作為淑太妃入宮的陪侍丫鬟,她在府中的時候就伺候著舒太妃,那時候淑太妃是世家趙家的小姐。

因為是趙家家族的嫡女,又不僅長相出眾,而且還頗為聰慧,所以那時的淑太妃就非常得家族的看重,自幼就請宮中的嬤嬤教導,她又素來聰敏,為人又和氣,在那一帶素有名氣。

後來正巧遇到了宮中的大選,她也順利被擇選入宮為妃嬪,雖然初出入宮時的位分並不算很高,可是因為她的出身頗高,倒也沒有誰敢公然的為難她。

後來因為她容貌出眾得到了專寵,所以很快就升到了正三品婕妤的位置,後來在生下景王之後擢升為正一品淑妃,又因為她做事情穩重得體,還被賜予了協理六宮之權,可以說在當時的後宮之中,自然是有她的一席之地,而且還不低。

那時候趙姑姑也跟在府中一樣,一直在淑太妃的貼身伺候著,那時候舒太妃的身邊雖然已經不來了很多宮女來侍奉,只不過她們都有可能是其她妃子安***來的人,只有趙姑姑她是自小就在她身邊來服侍的,而且素來忠心,也素來對她地習慣最為熟知,伺候的也精心。

所以比起其他的丫鬟,自然是趙姑姑更加得信任,而且趙姑姑在她身邊來安排各種事情也妥貼,伺候也沒什麼錯漏的地方,自然是淑太妃身邊的最重視的那一個。

而趙姑姑呢,她的這一位主子昔日在府中時便是嫡小姐,她也是小姐身邊伺候的丫鬟,入宮之後又是寵妃,她又變成了寵妃身邊的掌事姑姑,後來又因為淑太妃地位不俗,趙姑姑還在那尚宮局當中掛了一個女官的職位。

可後來先帝駕崩後,淑太妃沒了以往的尊榮,還好那一位齊皇后素來很溫和,也願意顧念她們幾分,只是她還是與那些太妃們擠在一個宮中,等後來齊皇后求了那吩咐,說是可以放那未曾得寵或者寵幸一般的妃子們出宮,這情況才略微好了一些。

只是後來的事情就更不必多說了,他們被從京中逃出來,一路到這平城當中,因為諸多的緣故,他們這一路上隱藏身份,快馬加鞭的,路程上頗為倉促。

後來到了平城之後,那些人原本還看著景王還年幼,還有

些許的敷衍,還多虧景王手段高超,讓他們都拜服,後來景王又忙著處理這平城當中的事情,在各個世家只見大都是虛與委蛇,淑太妃只是見到了這場景,自然不願給他添麻煩,便只是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待在這旺夫當中。

她也沒有過多的言語,只是偶爾與趙姑姑談論著過往的那些經歷時,話語當中還有一點點懷念。

趙姑姑她一直都在淑太妃身邊貼身伺候著,對待淑太妃自然也是很認真,很忠心的,不僅是很忠心,這些年以來她們日日相處著,可以說就彷彿親姐妹一般,只不過淑太妃倒像是並不怎麼在意這些。

可是趙姑姑卻似乎是很在意這些,她對待舒太妃更恭謹了一些,絲毫沒有什麼張揚的意思,不過此刻聽到淑太妃所言的那些話,她也是想起之前自己在府中的那些小姐妹。

趙姑姑不比淑太妃是名門出身,她是一步一步慢慢地從一個剛被擇選入府的小丫鬟一點一點爬上來的,剛開始她一直都在學規矩,她們那一批唄分進來的小丫鬟,如果規矩都不得體的話,便會唄打發到莊子上面伺候著。

趙姑姑學的還算可以,被分到勒打掃院子的工作,後來到了園子裡伺候,她憑著自身的勤快提拔到了小姐的身邊做粗活的丫鬟,後來又因為做事沉穩,一步步被提到內院裡,從一個三等小丫鬟爬到了一等掌事的大丫鬟的位置。

後來又因為做事情聰敏,又從那幾個一等丫鬟當中脫穎而出,才能跟著淑太妃來入宮,所以趙姑姑跟著淑太妃,這一路上所見的自然也很多,她望著淑太妃似乎有些感慨的模樣,忍不住低聲勸慰道:

「娘娘如果記掛的話,不妨等景王歸來之時,找他說一下,只不過先偷偷派人去打探一下,往江南送一封信,看看他們如何回答,如果有心想在這平城當中定居的人,娘娘可以把他給接來,也當是扶持自己的家族了。」

卻不料聽到趙姑姑的提議之後,淑太妃連想都沒想就微微搖了搖頭說道:

「罷了,你當他們沒聯絡我嗎?只是你又不知道素兒素來不喜歡他的外家,覺得他們太蠅營狗苟,一直仗著外戚的勢力做事情,我之前勸說了幾句,他雖然沒多說什麼,可我卻也知道他似乎是有些生氣了。」

淑太妃心疼景王,她知道自己不過是一個在內院裡面的女子,雖然在為人處事上有幾分機敏,可卻在大事上對景王沒什麼幫助,這也是她一直所感到愧疚的地方,而她出身於趙家,當初她生下景王的時候,趙家表現的非常地親熱。

那些人都大都不算很出眾,還有一些其它的籌謀和打算,等著景王漸漸長大了之後,他就很不喜歡外家的那些作派之類的,畢竟趙家雖然也算的上世家,可處事上並無什麼出挑之處,只不過靠著姻親關係立足罷了。

比如說她的一位族妹也許到了郡王府為側妃,還有嫁到侯府和伯府當中的,有時候淑太妃總會瞧見她們前來拜見。

而景王卻表現的很不喜歡這些,他還是主張自己去自立自強,而不時選擇去依附著別人,把這些只當做是交易,淑太妃本來還為著自己的母族辯解過幾句,只不過他知道今晚蘇蘭是個意志堅定的三言兩語,自然收穫不了他,他也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意思罷了。

只是等後來他們兩個失勢的時候,淑太妃其實也是跟趙家寫信來求助過的,畢竟不比她常年待在這宮中,與外面的這些聯絡的並不算很多,可趙家一貫在這邊頗有一些經營,如果他們肯出手的話,她們在宮中也能過得自在一些。只

只不過趙家卻是表現的非常地漠然,她往回寫了好幾封信,卻連一封回應都沒有。

所以淑太妃很快就看清了趙家的態度,在她還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們自然是巴結和討好,可等她一旦失去了利用的價值,他們就選擇

棄之如敝屢,甚至如別人一樣對他多加踐踏,等到她們到了這平城之後,趙家倒也是收到訊息,很快又寄信過來,說想恢復兩家交好的關係。

甚至還在趙家當中找了一個女子,生得頗為聰慧,想著和景王自小定親,兩者關係可以親上加親一些,還說如果他們結了姻親之後,自然可以全力幫助景王,只不過這話淑太妃卻是從未相信過。

所以現在聽了趙姑姑的想法之後,淑太妃還是搖了搖頭,與其說她是懷念趙家,不如說她是懷念她年少時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不需要去爭搶些什麼,也不會去暗中多想些什麼,只需要自由自在的。

趙姑姑聽到這話地時候也很是無奈,一個是她曾經的主家,一個是如今叔太妃這邊,她說哪邊似乎都並不合適。趙姑姑聞言猶豫了片刻,正想開口多寬慰淑太妃幾句,卻只見對方不甚在意的擺了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