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平定外患何其難(第1/2頁)
章節報錯
祖文遠此行,一下子多了兩個小跟班兒,不管他去哪兒,唐儉和蕭氏都跟在後頭。
而祖文遠也沒怎麼在意身後跟著人,遇到需要吩咐下去的事時,自然般吩咐兩人跑來跑去的。
到達洛陽的第三日,蕭氏就又迎來了跟祖文遠一起遠渡的機會——
司農寺將兩條渭河沿途州城,都定為了儲存糧草的國庫,畢竟長安雖大,但總不能將糧草就集中存在長安。
分散於就近的地方,需要時能及時走水路運來。
不需要時,就留在地方即可。
而都水監僱用了近萬人,在境內天南地北的跑。
水運之路在這一時期開始受到重視,都水監終於迎來自成立以來最忙的時候。
以前也很忙,忙於治理各地的水患。
但現在,打通境內的水運之路,能更加興旺境內的資物流通。
且資物越來越豐富之後,各地百姓瞧見京中都在從商,漸漸的,私人商隊也多了起來。
有些地方有特色資物,只要路打通了,這些特色資物去到別的地方,便能賣上個好價錢。
總比留在地方,吃用消耗不盡,留在各家各戶發黴等扔強。
諸如南嶺的恭州、南寧州一帶,野外生長的“野草”也是一種味道極鮮美的食物,當地人早就吃膩了,但又只有這一種蔬菜可吃。
而黃河流域的人卻吃都沒吃過,且這邊也沒多少果蔬可以吃。
這東西叫“韭菜”。
總之只要水路猶如一張大網、在境內四通八達地打通,屆時不光是資物能更加於各地流通,人員遷徙等等也將不再以徒步為主。
這年間的人,往往遷徙之時,便是發生天災人禍時的逃難,不然絕大部分百姓都是生在哪就老死在哪兒。
“此行又要回長安一趟,將長安過載的國庫糧草,遷運至寧州、涇州。”
“寧州、涇州因河流較少,地方乾旱,不太適宜種水稻,因此當地百姓想要精米,都要從別的地方運送過去,否則就只能以小米為主。”
祖文遠對黃河流域的沿岸情況都很瞭解,因為他遊歷中原大半生,見多識廣。
唐儉和蕭氏則恭恭敬敬的跟隨著,每每祖文遠說話,倆人都積極點頭表示聽明白了。
“哎呀,你們倆能儘快學會使千里船就好了,然後去教別人使,會使的人多了,我就能在洛陽安安靜靜待著了。”
“師父!我會盡快學會的!”唐儉積極一聲。
祖文遠反倒對蕭氏更上心一些,畢竟女徒弟嘛,可謂古往今來都是罕見:
“盛樂,你是女子,天生心細,好生學,學會了之後,我國子監新開設一處……駛船署,哈哈,所有會開船的,都進駛船署,隨時聽令開船出發。”
“好生學,在駛船署,你或許也能受到重用。”
蕭氏萬分感激的連連點頭,點頭點到頭都有點發暈了。
她也是剛知道眼前這位大人,正是國子監的少監,上面只有一個監正管著他。
但實際上他更聽宇文世宏的吩咐,宇文世宏叫他做甚,他就去做甚,做的事幾乎跟國子監沒什麼關係。
不過,女子確實心細,她領下祖文遠的善待和好心後,又鼓起膽子試探著問道:
“大人,聽聞九寺五監裡,有一處叫都水監,駛船署或許……不應當是設於都水監更適宜麼?”
“哈哈,”祖文遠爽朗一笑,驚的蕭氏心驚肉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