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哈定、柯力芝這些臺前的政客相比,洛克菲勒、摩根這些財團家族,才是美國真正的掌控者。

喬治這些年一直都在俄羅斯,對美國財團的瞭解不多。

好在有約瑟夫這個內應,喬治才不至於兩眼一抹黑。

洛克菲勒是美國石油大王,0年摩根以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卡內基鋼鐵公司,成為美國鋼鐵大王。

梅隆家族是美國鋁業大王,杜邦公司從世紀開始,就是美國最大的火藥生產商。

比較特殊的是羅斯柴爾德,他們並不是為投資德國而來,而是為貝爾福宣言。

代表羅斯柴爾德家族來莊園的,是貝爾福宣言的另一位主角,希伯來複國聯盟負責人之一的L·W·羅斯柴爾德。

羅斯柴爾德希望能以投資,換取俄羅斯對貝爾福宣言的支援。

喬治頗為意外,貝爾福宣言又不是把希伯來人安置到俄羅斯,跟俄羅斯有啥關係?

還真有。

由於不支援貝爾福宣言,被英國威脅的漢志王國,轉頭就加入自貿聯盟,讓羅斯柴爾德如鯁在喉。

時下的漢志,由於沒有發現石油,國力弱小,國內有多少人都搞不清楚,不值一提。

但由於俄羅斯的支援,漢志王國無懼英國威脅,這對貝爾福宣言能否落實有著重要意義。

喬治不重視貝爾福宣言的原因,和俄羅斯的希伯來自治州一樣。

帝俄時代,希伯來人一直鬧著要自治,由於歷代沙皇的高壓政策,一直沒能如願。

克倫斯基順應民意成立希伯來自治州,希伯來人卻因為位置偏僻不願意前往,這下連那些同情希伯來人的俄羅斯人都沒話說了。

貝爾福宣言也一樣。

一直以來,希伯來人都想建國,能把一封英國政要的私人信件當做建國的立國之本,希伯來人只迫切可見一斑。

和希伯來自治州一樣,絕大部分歐洲希伯來人對於巴勒斯坦並不滿意,所以不願意前往巴勒斯坦。

喬治所知的歷史,是在小鬍子上臺,歐洲大規模排油後,希伯來人才不得不前往巴勒斯坦。

也就是從那時起,“貝爾福宣言”才被希伯來人奉為聖旨。

羅斯柴爾德在美國的聲譽並不好,原因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羅斯柴爾德由於不看好美國,撤回了在美國的所有投資。

這一嚴重誤判,導致羅斯柴爾德在美國的影響力嚴重受損,至今沒能恢復元氣。

“羅斯柴爾德一直很想重回美國,但現在的美國,已經不是00年前的美國了。”

約瑟夫不大看得上希伯來人的所謂智慧。

從邏輯上說,羅斯柴爾德的選擇似乎沒問題,撤回投資並不是徹底放棄,而是等戰爭結束後重回美國,到時候憑藉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實力,依然可以呼風喚雨。

美國人也不傻,一個見風使舵的家族式企業,即使實力再強,也不會得到美國的信任。

喬治看眼約瑟夫。

約瑟夫胸有成竹:“在美國的多爾戈魯科夫家族,已經是美國的一部分。”

這就對了。

很多人都明白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真正到做事的時候,卻忘得一乾二淨。

單**王頭銜,多爾戈魯科夫家族比洛克菲勒、摩根還要多一些。

多爾戈魯科夫除了是汽車大王之外,還是電力大王,在通訊領域同樣舉足輕重。

羅斯柴爾德提出的條件,讓喬治很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