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盛世華章之醫與養

著名的中醫師陳岱翰,閱讀著“智慧中醫診療系統”的實驗報告,在最新的數百例實際案例中,該系統的準確率,已經超過了98.3以上,可以判定,基本上屬於“堪用”了,他不由得舒了一口氣。

建國以後,中醫相對於西醫的發展,一直是屬於比較困難的。主要原因在於,中醫沒有一套可以量化的資料化、標準化的診療方案,民眾普遍認為年輕的中醫醫生經驗不足,無法準確地診斷出疾病。

這就造成兩類問題:第一類是同樣的病症,由於病人的條件不同,中醫的治療方法是多變的,不像西醫是同一個可以大家都遵循的套路;第二類是年輕的中醫師誰都不會相信,大家都認為由於沒有量化標準,不能統計不能標準化,只能依靠經驗。既然不相信年輕人,那麼發展起來當然就非常困難。所以從建國到現在,中醫一直處於弱勢之中。

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時代的到來,一開始並沒有能夠幫助中醫的崛起,甚至可以說,開頭的趨勢,是進一步惡化。

原因並不複雜。因為西醫需要的算力是有限的,其規則是明確的。一個醫藥ai,可以記住所有的西藥藥物和處方,配合醫學儀器檢查判定的症狀,基本上就可以充當初級西醫師給人開藥。甚至開刀做手術也是一樣,都是有程式可以遵循,區別在於細節的處理,但這也是ai不斷學習進步的地方。

因此西醫的ai和機器人應用,在開始階段就進展迅速,發展到現在,已經可以在醫學領域裡,大量地替代人力,診療的精準度也很高。

但是中醫這種系統性然而非規範化非標準化的領域,應用人工智慧,要達到西醫的那種水平,難度就太大了,中醫的名醫看病,可謂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但ai知道個啥?它只能要求一切都資料化,都有固定的演算法,否則如何執行呢?

所以即使中醫可以提供完整的可供判斷用的一切資料,其運算力的要求,起碼是西醫同等病症的萬倍,甚至要十萬倍以上。一個是判斷單兵,一個是運算系統,差距當然是天塹。簡單的理解,就像是解數學題,西醫可能是二元一次方程,只有2個引數。而中醫可能是高階方程,有著十多個甚至幾十個引數。這樣增加的難度,簡直是天塹。

所以一開始中醫對此,簡直是絕望的,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進一步拉大了兩種醫學體系之間的差距,彷彿中醫就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只能被淘汰的落後體系。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轉機還是來臨了——就算是相對西醫需要的算力,必須擴充套件上萬倍,甚至是幾十萬倍又怎樣?超級龐大的算力需求,一樣可以提供並滿足了。

於是一個國家主導的“智慧中醫診療系統工程”開始了建構的過程。採取的完全是“笨辦法”,就是利用龐大的算力,徹底地窮舉。

全國超過上萬的屬於最好之列的中醫師,都必須參與這個工程。他們每天的診療開藥過程等一切的醫療資訊,都被大資料記錄並分析,對於每個醫療案例,這些中醫師必須口述其診療的所有依據,做出判斷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引數分析的過程,從每天數萬案例的分析中,逐步建立了一個“中醫引數矩陣”,可以用來描述中醫“醫望、聞、問、切”每個步驟中,透過什麼樣的引數組合,來判斷症狀,這符合中醫“對症不對病”的診療邏輯。

建立了七十多種引數構成的中醫診療引數體系後,第二項大的步驟,就是確立這些引數各自的演算法:中醫現在同樣需要現代醫療儀器檢測出的各種身體資料,明確的思路就是,將身體檢測資料,與中醫師診療所需引數體系對照起來,可以透過一系列的身體檢測,計算出中醫診療所需的所有引數量化後的數值。

第三步也是最困難的一步,就是建立基於中醫引數體系的對各種症狀的診療演算法。上述第二步引數體系的建立,相當於數學上把題目的方程式列了出來。但是這個方程式如何解出呢?第三步的診療演算法,就是解方程式。

這一步首先是建構人工智慧,ai最初是比較引數,模仿引數體系最貼近的中醫師案例,進行比對診療。其學習過程,就是這樣一個個的實際案例,在中醫師親自診療治好的基礎上,讓ai發現自身設定引數的錯誤,或者診療演算法的錯誤,不斷改進,一直到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那證明ai已經超過了國內90以上中醫師的診療水平。

ai由於有著國家主導的全國中醫診療的龐大資料,所以其“智慧”成長的速度和程度,是非常驚人的。尤其是那些疑難雜症,集中名醫聯合會診後,ai能夠很快地學習並“掌握”,這使得中醫的統計化、資料化、標準化,逐漸從理想變成現實:未來的青年中醫師,就像西醫師一樣,透過現代醫學儀器對病人進行充分檢查,得到充足資料後,就可以透過這個診療體系,得出可靠的中醫診療結果和治療方案,這與西醫相比,就完全沒有落後的地方了。因為差別在後臺,中醫診療體系執行所需的算力,至少是西醫體系的萬倍以上,需要國家來承擔這樣的基礎設施建構。

現在中醫界已經在

發展最新的“百大中醫ai診療體系”,這是在中醫診療系統發展成功的基礎上,在中國各地,發展上百個人工智慧ai,他們將在日複一日的龐大診療案例提供的資料中成長,不斷進化智慧,最後就相當於中國有了上百個最厲害的頂級中醫師,每一個都可以每天為幾十萬患者進行高水平診療的那種超級中醫。

這些ai彼此之間並不是完全複制,而是各有特點的,例如華南的病症環境,與東北的病症環境,當然不會一樣,自然也就發展出引數體繫上,具體引數構建上的差別來。

西醫與人工智慧之間的互動發展,在這個階段已經是完全普及,不像是中醫,還處於發展的階段之中。

中國如此重視中醫的發展,倒不是因為什麼民族主義情緒,非要用中醫最後來打倒西醫,中央在這個領域的態度,完全是“實用主義”的,中醫確實對於國家很重要。

最重要的,就是中醫“治未病”的能力遠在西醫之上。因為西醫是依賴大量的先期醫學檢查資料來做診斷,換成ai和機器人,它還是這個流程,檢查得出來,就能確定病情,資料不符合,那就沒辦法。

但是中醫不一樣,中醫擅長於在各種疾病還沒有産生的時候,就能夠進行預防,因為它看的是人體的整體環境,是大引數系統,是否平衡和健康,這尤其有利於針對亞健康的人群,對症不對病嘛。

國家最重視的就是這個——最好的醫療,就是把病症消滅在發病前,因為這樣成本最低而且犧牲最小,耗用資源最少。有了“智慧中醫診療系統”,配合每年對國民要求的體檢,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類發病率。例如西醫診斷癌症,是患者真的有了癌症,才能確診;而中醫得到體檢資料,就有可能做到提前預警,要求潛在患者,立即進行相關身體調理,從容避免最終癌症的發病。也可以實現使用者自助健康管理的中醫人機互動系統,自我管理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直有人爭論西醫好還是中醫好這類的問題,尤其是西醫從業人員,過去很多人質疑中醫的效果,從國家頂層的思維看,這都是小孩子一樣幼稚和愚蠢的思維,彷彿要非此即彼,只能要一個。對於成年人而言,既然都有用,那麼肯定是“我都要”的態度。

在新時空,這幾年隨著中醫透過“智慧中醫診療系統”打破了過去無法標準化和邏輯化的界限,讓過去的陰陽五行之類的“神秘學”元素,被現代資料化的引數體系所代替,也可以說是終於打破了傳統中醫與現代西醫之間的無法相互理解的藩籬,現在包括大部分的西醫師,也認為中醫不再是無法用現代科學來定義和描述的“神秘學”,而是有東方特色的科學化醫學體系,未來中西醫的完全融合和彼此參照,確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