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盛世華章之教與培(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65章 盛世華章之教與培
章禾強用手摘下了腦波學習頭盔式模擬器,內心感嘆了一聲,自己果然不是天才,還是要依靠別人的經驗,才能加速學習的過程。他現在的學習模式,是自己先通讀學習理論原理,然後用腦波模擬器,獲得他人實踐和經驗的痕跡,再重複學習和實驗。這個方法很有效,但章禾強自己覺得,這只是加速了自己“機械式學習”的進度而已,並沒有能提升自身的能力,這讓他不由感覺到了一絲焦急。
不過他終究還是個孩子,糾結了一會,也就拋開了擔憂,愛誰誰吧,如果不能沖上國家要求的20的優選範圍,那也只能如此,按照大眾的模式,來完成自己的學業。
章禾強這一代人,在教育上遇到的,正是從工業化教育走向個性定製化教育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會有20被判斷“能力最優”的學生,被挑選出來,實施個性定製化的培養方案,基本上這些學生預定了優質大學的主要位置。其餘80的學生,目前還是使用大眾化的工業模式教育體系,雖然也在不斷增加個性化的內容,但肯定比不上前20學生投入的資源嘛。
當然隨著時間過渡,未來全部100的學生,都會轉變為個性定製化的培養方案,目前的工業標準化的傳統教育模式,會全部淘汰,但那至少還要二三十年的過渡期,一下子總量資源是不夠的。這種未來至少與章禾強這代青少年,肯定是沒有關繫了,他們不管怎樣,現實就是要爭取前20的比例份額。
毋庸諱言,中國過去的教育模式,弊端是很多的。傳統的教育模式,其實是傳統製造業管理模式的變形——採用機器流水線的規模化生産方式,將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知識,高度濃縮、分門別類、集中傳授,強調效率優先,提高“工業生産效率”。根本弊端有兩個:一是分科治學,使人陷入了知識區域性,容易走向偏激;二是用整齊劃一的模式,安排教育生活,抹殺個性。
這種模式,適合批次塑造掌握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規模化教學造就了大量無能力、無個性的人,但在早期的工業化時代,這種“無個性”和“規模化”,反而是寶貴的特質,國家需要的,是大量的擁有基礎知識的工業人口勞動力,而流水線的工業化教育模式,恰恰可以最高效率地實現這一目的。
當然,在過去的時代,接受優質教育上最好的大學)的機會,是非常有限的,過去用高考的方式來選拔人才,一來可以作到“公平性”,二來可以作到全國範圍或者至少省級範圍的“統一性”。不過流水線一樣的教育模式,自然産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呼籲,統一打造的産品,在其中的一些領域,自然很不適應,“低能”也因此呼聲不絕。
在七八十年代,曾經興起過一陣以“素質教育”,來彌補“應試教育”的所謂改革之風,不過很快這種聲音,就沒有什麼影響力了,因為當時的科技條件有限,所謂的素質教育,不過是向各種學校更多地放權,讓他們可以有權選擇分數不那麼高,但單科出色或者其它素質好的學生。
但很快就發現了大的弊端,哪有什麼挑選高素質人才的順滑體系?大量的變成了學校的人情往來和徇私舞弊的工具,所以很多就全面停止了。了要不然,所謂的自主招生,其實是關系招生;所謂的素質選拔,其實是為關系差生補充條件。弊端被發現後,這一類的試點,就被全面停止了,當時教育系統,還處理了一大批人,多個學校的校長、老師都被去職,連教育部長都辭職了,甚至還有一些被判刑進監獄的。
那一次得到的教訓是,凡是考核和選拔體系,不能是人為來“自主”操作,那幾乎就是給了有心人作弊的機會,考核和選拔,必須是數學演算法“非人化”的機制,但不是過去那種“一張考卷定終生”的機制,那確實無法完整反應學生的能力和潛力。最好的模式,應該是擁有高考同一考卷這樣的公平性,但考核的又不只是一張考卷,而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是完全數學演算法,透過大資料探勘的科技,對學生能力的公平評價。
就像是企業考核的kpi,如果只是單獨的一個指標,並不能反應工作的全部。但要是幾十個指標,那麼綜合下來,從企業頂層的角度,確實就可以相對準確地評判某個員工的能力和表現。新的教育考核和選拔體系,其實是差不多的邏輯,不過更強調,所有學生的能力kpi,當然不能是所謂學校和老師的“主觀評價kpi”,那有個毛用?最多判定人品,不能判定能力。所以學生的能力kpi,現在幾乎全部來自大資料分析的結果。
而且原來靠分數考核,同樣不能實現所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除了成績“智”以外,誰關心“德體美勞”呢?表面過得去就行了。反而不如現在——這些領域可以透過大資料分析,進行考核。發展到今天,每個學生時代的各種表現和行為,都是資料化的,無非是用適合的大資料分析軟體,進行相關的分析和考評。
根據這些年的研究和實驗,從2016年開始,大規模試驗“個性定製化教育模式”,從20最優學生開始,每35年一個臺階,不斷提升適用學
生的比例,最終100替代傳統教育模式。
如果說過去的教育模式,可以用“工業模式”來形容的話,那麼新的教育模式,就可以用“生態模式”來形容。生態,是新模式的核心特點。
這種“個人教育特殊生態化”,其實就是為被選擇的每個學生,提供一個適合他對應成長方向的特殊學習環境。這個環境,讓他可以從過去的大眾式教育中獨立出來,按照新的模式獨立生長。而原來的時間、空間、教師等元素都被打破。
例如某個學生被判定有物理能力,他本人也願意朝向這個方向發展。那麼一整套的課程和學習模式,就會為他特殊安排,原本平均化的各科目安排,會變得加重物理及相關學科,而適當減輕其它學科的學習要求。同時,他會被要求參與線上一系列的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做中學),乃至馬上應用這些模式的“主動學習”,以及提供實驗條件。相反,被動的“聽講、閱讀、示範演習”三大被動學習模式的時間安排,則大為縮小。
說到底,在新的模式下,圍繞著學生重點和主要發展的能力方向,國家教育體系,已經並不是在傳授知識,在這個方面國家早已組織社會上各行業的最精英群體,參與教學、提供授課資源,根本不限於教師群體和基礎教育領域,現在老師幾乎已經開始退出了直接講課的範疇。
國家教育體系關注的,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新模式說白了就是提供學生一個高度吻合能力傾向和興趣傾向的“實驗環境”,學生的學習過程,有點類似科研人員的研發過程,完全是主動性的,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在新的個性化模式下,雖然基本上還是在學校內完成學習和“研發”,但時間已經不是過去的固定,什麼上五天課或六天課,然後休息之類的規定。而是一種“專案管理”型的推進,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學習的目標被分解為一個個的階段性專案,每個專案的實現,被設計為若幹的環境:學習書本、聽取精英教師的網課、實驗專案、小組討論、反向教學、創意發想的産品等,對於其它學科的學習,被作為實現目標需要達成能力的一部分訓練,完成了一個子專案,才是休息的指導。所以每個應用“個性化方案”的學生,開始有了各自不同的學習節奏和學習週期。
當然,不同的個性化方案,給到不同的學生的時候,相應的考核模式和評估學習結果的方案,同時給出,並不會因為個性化了,就不去嚴格的考核,學習壓力,仍然是必須給足的。
新模式的應用,開始讓學校和老師的角色,發生重大而根本性的變化。學校和老師,逐漸地不再是教授知識為主,這很自然,有多少老師的教學能力,能夠比得上國家挑選出來的“線上名師”呢?甚至答疑解惑,也不一定比得上專門的人工智慧。
老師的職能“去教學”後,逐漸轉變為組織、監管、服務和激勵。不同的學生按照各自不同的方案在學習,複雜度大大上升了,老師要幫助學生,適應其個性化方案的學習模式,這就需要一定的組織;監管當然主要是紀律管理,網路時代學生完全可以脫離校園學習,但並不被允許,主要就是這個紀律性和便於鞭策,否則學生要是“躺平”或者被其它的事務吸引過去,自我荒廢學習,那麼再好的個性化方案也是白扯;服務當然是因為個性化方案帶來的需求囉,例如某個學生的實驗涉及到大學或者企業的資源,那麼老師可能要協助安排。激勵則是針對學生在學習壓力下的應對,透過老師的思想工作,讓學生們保持學習的積極性。
學校的角色,就是老師角色的放大版。如果把全國的教育領域視為一張大網,那麼每個學校,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散式節點”,透過這些分散式節點,組織起學生們的學習,監管學習的紀律和完成方案要求,服務學生的各項資源要求,激勵他們保持旺盛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