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盛世華章之住與行(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62章 盛世華章之住與行
週五的傍晚,張婷正趕往老家江西南昌。
她現在大約每月回一次家,父母一直讓她幹脆回到南昌工作,她現在幹的是自由設計師,呆在哪都行,幹嘛要呆在滬蘇市呢?
張婷自己還是捨不得,她是在滬蘇的大學畢業的,畢業後就暫時留在了滬蘇。現在的工作室,也不止是她一個人開的,還有大學裡的2個同學,大家一起開的,要她放下,至少這兩年是不行的。
而且與父母保持一點距離,也不是沒有好處,例如可以省得他們老是催婚了不是?
從輕軌站轉往“管道高鐵站”,由於是週五的傍晚,人數一點都不見減少。張婷不由慶幸,這是從去年才完全實現的,車次可以靈活機動地彈性增加,像是週五晚上這樣乘車人數臨時暴增的情況,再也不怕了。張婷現在每次回南昌,或者是從南昌回上海,只要能提前1個小時訂票,還從來沒有坐不上車的情況,當然要在早上5點以後,或者晚上11點之前。
所謂的“管道高鐵站”,或許因為深入地下七八十米的緣故,為了避免人們聯想幽閉恐懼,所以喜歡反過來使用那種超現代的亮白和彩燈裝飾,還有那種幾何線條造型的集合,總是給張婷一種身處電影裡宇航中心的感覺,彷彿接下來要乘坐的,並不是地下軌道的磁懸浮高鐵,而是一艘宇宙飛船。
張婷一路走到了她搭乘車次所在的站臺,整個過程是無需像過去一樣安檢和檢票的,一路上所有的乘客,已經被多次電子掃描和人面識別了,如果發現有問題的,早就被攔下來了。
她登上了停泊在這個5號站臺上的3列臨時車廂之一,等她坐好沒有幾分鐘,她感覺到車廂動了,她看了下時間,是傍晚的5點57分。她知道,要進行進入低真空軌道的前奏準備。3列車廂被一輛引導車推著弧形轉彎,被推入了低真空密閉管道中的一組,進入後載滿旅客的3列車廂,停泊在密閉管道交換區裡,等待列車的到來,而引導車退去後,軌道恢複密閉,開始抽真空。
磁懸浮列車進入滬蘇站前,會有一個減速和停泊的短時間,需要在滬蘇站下車的旅客,前往處於列車尾巴的若幹車廂。所謂的下車,就是把最後的車廂與列車主體斷開,等待等會的引導,完成出管道和下車;所謂的上車,其實就是把站臺的臨時車廂,在列車到來後,掛到列車尾部的行動。相比普通的列車,多了一個抽真空和充氣的變化流程。這個流程,現在是透過在列車尾部,在每個站臺交換“臨時車廂”來實現的,旅客則透過臨時車廂,實現快速的上下車。
透過這個“尾部交換”的過程,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因為車速太快,所以現在每個站的停泊上下客,是影響列車行駛時間的最大因素。例如張婷的旅途,從滬蘇到南昌,路途是700公裡出頭,如果是中間不設站而直達,那麼只需1個小時管道磁懸浮列車時速720公裡小時),但實際上,現在大概需要1小時20分鐘,因為中間大約有5個站。
不過這樣的速度也夠了,像是張婷今天,6點左右發車,大約7點20分就會抵達南昌,她父母的家在南昌郊區,所以最終會在8點前抵達,可以美美地吃一頓母親烹飪的晚餐——時間還不算太晚。等到2020年,這個時間還可以節省一些,因為根據現在的規劃,管道磁懸浮到2020年,會提速到1000公裡小時以上。
那個時候的上下車體系,據說也會完全改變。未來旅客上車,其實是進入一節非常長而扁平的車廂,當管道磁懸浮列車過站時,並不需要停車,而是讓這列換乘車廂,直接磁吸到列車主體上,被帶動著向前行駛,這個過程中,在過渡車廂的旅客,從上部向下進入列車。完成後,過渡車廂保留,在下一個停靠站,當然就變成了下車的旅客過渡車廂。
下車的旅客則在站臺的時候,已經先行走到下車使用的上附車廂上,在過站的時候,留在了目標站臺。
這個上下車的體系,當然節省時間,因為根本無需停車了嘛,但現在頭疼的是,如果使用這種方法,由於本來的管道磁懸浮列車,相當於變成了“區域性雙層”,即使這第二層的高度有限,但也會對速度影響不小。所以必須解決對速度的影響問題,例如本來能開1開200公裡小時,如果變到了1100公裡小時,或許還可以接受,但如果變到了低於1000公裡小時,可能就不劃算了,就不能採取這種上下車模式。所以相關的研究和實驗,仍然在進行中。
讓張婷感到欣慰的是,從普通高鐵到管道高鐵,車票一直是比較便宜的,不會讓大家坐不起,所以現在有一個“1000公裡通勤圈”的說法。
張婷的父親,就是一名中南鐵路研究院的科學家,他曾經告訴過張婷,為什麼中國的高鐵乃至管道高鐵,票價都很便宜的道理。
最根本的,是國家需要高鐵和管道高鐵的票價,都很便宜。因為這樣才能讓區域之間的“人流”,變得非常頻繁而日常,從而為商業和消費帶來大量的客源。很簡單,或許現在說1000公裡還有點吹牛,但一定要做到,兩個城市相隔500公裡,某人某天,突
然想去另一個城市,來一場說來就來的拜訪,一定不能讓他,因為經濟條件例如昂貴的車票,而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這樣的念頭,正是“跨城夜經濟”和“週末家庭跨城消費圈”這樣新消費經濟的起源。
如果車票很便宜,顯然花一個小時跑個大幾百公裡,到另外的有新鮮感的其它城市,就消費一個夜晚或者一個週末,就會變成了正常的選擇,這當然能夠刺激各城市的消費。而且這樣的遠距離消費變成了日常,那麼遠距離通勤,也會變成日常。
例如滬蘇市未來最多有大約3000萬人,大約700萬戶,如果未來實現了“戶均1000平米別墅化”,那就需要7000平方公裡作為住宅區。滬蘇市的總面積只有1.45萬平方公裡,難道用一半面積來做住宅嗎?顯然在本市內,是不可能滿足這樣面積的住宅區的。
所以未來的住宅,是必須分散式居住的,對於滬蘇而言,其“千平住宅”必然是在國家協調下,分佈於“半徑1000公裡的通勤圈”內,實際上,以滬蘇市為圓心的半徑1000公裡,幾乎把大半個東部大區都包括進去了。而這正是國家要推廣達到的目標——居住的分散式佈局,不僅滿足國家安全,而且避免了商業房存在的炒作可行性,房住不炒是需要硬條件的。
更不要說,産業上的需求更重要,如果每一個企業需要的人才,可以在半徑500到1000公裡內,每天方便地在1個小時內通勤,那麼人才招納的範圍,自然大大擴充套件。而企業具有的靈活性,也會變得前所未有,例如讓企業以某個略微偏僻點的標準市為總部發展,就不會沒有可行性。
正是因為茫茫多的需求,都要求高鐵和管道高鐵的價格,保持低價,這是實在太過重要的基礎設施。那麼如何保持低價呢?靠國家的補貼嗎?新時空只有趙雲騰知道,現在的普通高鐵的票價,大約是原時空的不到12;而管道高鐵的票價,大致與原時空的普通高鐵相比,是其1.3倍左右。對應的,新時空中國人的平均收入,現在大約是他穿越前的10倍左右其實按數字平均是不到10倍的,大約78倍。不過要考慮原時空中國的貧富差距,遠超過新時空的情況)。這樣的一個價格情況,在新時空當然保證了,無論是普通高鐵,還是管道高鐵,都是真正的“人民高鐵”。
新時空是如果做到兩類高鐵的低票價呢?首先就是高鐵投資的“去金融非債務化”——原時空高鐵公司,向來是被人說負債累累或者按照“現有票價”肯定是虧損累累,主要原因,就是每一條高鐵的投資,都是一個借債並承擔債務利息的過程,據說高鐵每年收入的70,用來償還高鐵建設借款的本息都還未必足夠。從財務的角度,財務費用這個科目的佔比非常大。
新時空當然不會採取這種資本主義市場化的建設體系。高鐵的投資,來自央行的特別建設基金,透過基金投資,對高鐵形成的是“股權”而不是“債權”,央行用高鐵形成的sba戰略資産,作為發行人民幣的錨資産之一。對應的,高鐵的營收只要超過折舊回收需求、滿足運維費用後,仍有微利即可。
而且新時空高鐵的建設成本,也低於原時空,因為所有的建材都是微利保證的,從來沒有完全市場化價格過,而是作為相關國企生産龍頭的低利潤、但是壓艙石型別的基礎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