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盛世華章之衣與食

西元2018年春天,服裝設計師張婷在滬蘇市的工作室。

張婷開始了早晨的工作,她習慣性地開啟電腦,登陸那幾個全國統一的電商平臺中的服裝定製平臺,心裡默默地加了一遍總數,她新設計的這套女裝,全國訂購量仍然沒有破千,她不由得嘆了一口氣,這一次“爆款”的期望,又沒有能夠達成,想“升級打怪”,真的還是很困難,自己仍然是個小設計師。

張婷是個自由職業的服裝設計師,並沒有與任何的服裝企業簽約。她代表的,正是這些年崛起的中國新服裝訂購模式:全網際網路的個人訂購模式。

張婷這樣的設計師,會把自身註冊知識産權後的服裝設計,上傳到服裝定製平臺,向消費者進行展示。這種展示是人工智慧進行匹配的,並不僅僅是根據大資料判斷的消費喜好,這是“效率”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公平”的追求,服裝設計師是分級別的,對於同一級別的設計師,人工智慧會將其設計的服裝款式,大致平均地推送到相同數量的消費客戶那裡——即每個同級別的設計師,分配的消費客戶流量,大致是同等的。

這種“平均化流量”,初始的時候,有著一年的考驗期,一年後累積客單成交率成交數量展示流量數量),如果屬於同級別設計師成交率最後的那20比例,就會被降級,流量減少,展示機會減少,除非是這個成交率在減少的流量中,又重新增長了起來,才能恢複原有級別。不過這樣的“複活”機會,也只有2次,否則三振出局,因為資料證明,你根本不適合作為一個好的設計師,還是趕緊改行,做其它職業的好。

相反,屬於最好行列前端的10的設計師,則會被升一級,獲得更大的流量和展示機會,也就有機會能賺更多的收入。通常這種升級,都是因為他們在初級的時候,做出了爆款的服裝——成交數量展示流量的數量,遠超常規的衣服。現在的張婷,一直在努力,企圖做出這樣的爆款,讓自己的設計師級別,能夠上升一級。

消費者又是如何訂購服裝的呢?國家紡織工業部下屬的大資料服務中心,被國家授權可以取得每個人的身材畫像大資料模組——這屬於個人大資料體系的一部分,加上生物晶片,以及定期的醫學體檢,就可以建立起每個人的生理健康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可是用途非常廣泛的,例如徵兵的時候,就無需體檢了,國家早就有詳細的資料,無非是最後核對一下是真人罷了。所以可不是僅僅用於服裝設計,其實這是其應用的一個小類而已。

每個人每次的定期醫學體檢,就是身材畫像大資料模組的資料更新過程。而那幾個服裝訂購平臺,是允許在授權後呼叫個人的身材資料的。所以如果某個消費者,瀏覽看中了某個設計師設計的一套服裝,他她可以便利地呼叫平臺功能,直接在平臺上模擬出自己穿戴的高模擬效果,完全是自己真實的資料,所以一眼可知。最新的科技,如果家中電腦的配置較高,是可以在個人的家裡,在房間內播放出三維vr的高模擬效果,那和自身去線下實體店試穿,幾乎就是完全沒有區別了。

現在這種資料化,已經可以做得很精確,例如平臺根據你上一次的大資料模組模擬後,還可以根據你坐在電腦前現場個人形象照片影象的上傳,計算你身材近期的微小變化,進行尺寸微調。

當然,這也不過是當下的技術,據說發展到未來,是徹底的虛擬人化,個人可以猶如身臨其境,要嘗試哪個設計師的服裝,只要在虛擬空間裡,以虛擬人的模式,直接試穿就可以,完全與現實世界的體驗無異。甚至還可以比現實更加強悍,例如試穿了某套服裝,還可以模擬處於各種不同環境之中的效果,例如在某條繁華大街上,讓你穿著這套服裝在行走,你可以自己觀察這樣完全現實版的效果。這樣的一個最終版,聽說可能也就再有20年,隨著vrar科技的進展,完全可能實現。

消費者在經過這個線上試穿的過程後,如果下單購買,那麼後面的系列流程就成立了。服裝的價格,是由平臺人工智慧根據演算法確定的,設計師自然是得到這套服裝的設計費提成,一般是1015左右;平臺自身也會留部分利潤,從10到12不等。其餘的利潤,則分配給生産商、物流商、稅務等各個相關環節。

定製生産,是透過發單給工業網際網路中的服裝模組,由服裝生産模組的人工智慧們,進行生産安排,一般是某個服裝公司接總,然後再分單,不要看只是一件衣服,有可能構成這件衣服的面料、配飾等,仍然需要來自多個公司。不過當然不會為了一件衣服而調配調,而是接單的服裝公司,就相當於服裝生産網際網路的一個節點倉庫,擁有著大部分常見服裝製造材料和配件的倉儲。人工智慧之所以分配給它某件定製衣服的生産,自然就是因為它有著全部的原料,或者至少有著大多數,而其它剩餘原料的調配很簡單。

準備好原料,生産是簡單的,在無人工廠之中,面控板中匯入資料,電腦生成版型後,智慧終端將根據版型資料,自動進行斷料;面料經自動傳送至智慧裁床,自動裁剪;裁剪好的衣片,再次啟程,被

傳送至生産線上的不同機械手臂,進行流水縫制。

物流倉儲和其它環節,都是類似的全智慧化。這樣的一個過程,使得個人定製服裝,變得簡單易行,由此與購買成衣相比,成本的上升是有限的,現在基本已經可以控制在成衣成本的2倍以內。

所以很多民眾,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消費習慣:如果要購買“好衣服”,例如在正式場合要穿的衣物,或者是比較時尚適合高大上場合的衣物,就使用個人定製,精益求精嘛。

至於平時日常生活的衣服,還是如同過去的習慣,隨便性地購買各種服裝公司生産的成衣,現在也比以前要方便的多,因為提供成衣,現在一般細分程度也比原來要高得多,不會只有“”、“x”、“xx”等幾個尺寸,現在至少多了一倍,而且服裝公司提供你的成衣,一定是他們擁有的規格中,最適合你體型的,都對比過身材的大資料模板嘛。

所以“個人定製+成衣”,構成了中國新的以網際網路為主的服飾體系,現在包括鞋帽等次級紡織工業,也已經納入了其中。不過社會主義的特色,仍然很明顯,沒有奢侈品的體系,西方那種天價的時裝,在中國是不允許的,從李思華時代,就將之視為智商稅。

所以中國服裝的“奢侈品”,其實就是那些做到“高階”的設計師,透過平臺銷售的款式。由於面料、輔料、飾品都使用高階,肯定要比普通的服裝售價要貴,也與設計的複雜層度有關,但其售價,總是根據成本和設計耗費為基礎的,可不是西方那種,反正就報一個匪夷所思的高價不同。中國服裝中最高階的,也不過是普通服裝的數十倍價格。這也是中國物價管理部門的基本要求:每一種産品的定價,要有合乎情理的充分理由,理由必須主要是物質的因素。

無論如何,中國的這一套“效率+公平”兼顧的新服裝消費體系,為無數的設計師,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達到了“百花齊放”的效果,創造了一個極為繁盛的服裝市場,同時也讓消費者的服裝消費個性化大大發展。中華有服章之美,現在可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由服裝設計和加工能力大發展帶來的。

一般人不太注意的是,網際網路服裝産業鏈體系的構成,體現著從李思華時代一直強調的“市場和消費力平均化,以促進需求最大化”的原則,網際網路是很容易“極化”的,體現在少數平臺、少數個人,如果沒有約束的話,會囊括壟斷大多數的流量,其餘的多數平臺、多數個人,根本沒有流量,其業務和消費,當然沒有可行性。

現在中國實現的體系,表現在服裝産業上,就是設計、消費、生産等各個環節,在同等質量下的均等機會。如果是西方社會的資本決定,那隻能是少數壟斷化;但現在是人工智慧演算法決定,就實現了多數均等化,這不會讓所有人都有機會,但讓資本主宰下的1個機會,至少可以變成現在的演算法主宰下的1萬、甚至是10萬個機會,分得更散更多的機會,其實能帶來更多的消費,滿足更大的需求,一塊蛋糕被更多的人分享,而不是被極少數人壟斷,而且多樣化,提供了更多的不同成本的選擇——選擇權的增加,就意味著消費需求的增加。這就是社會主義體制在這些領域的優勢。

工作中的張婷,忙碌了一天。今天的傍晚,她比平時要稍早一些時間,停止工作,因為她與她的兩位閨蜜約好了,要一起去吃蒸汽海鮮。

現在除了週末時間,很少有人在家做飯的,平時張婷也是點外賣或者在外堂食的,基本都不會自己做飯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