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青華與邶大的哀歌

西元1982年3月,平津市。

肖尹憤怒地撕掉了手中學校的解聘告知函,並把桌上的東西,一股腦兒地掃到了地上,砸得地上一片狼藉,飛散的紙張到處都是。

然而他最後也只能頹然地一屁股坐回椅子上。到現在他還是不能相信,自己這個科學院士、一級教授,青華生化領域的最高權威,居然會被青華解聘了。

然而理智告訴他,這是真的,不但是他,整個青華現在都在風雨飄搖中,倒黴的高階教授,就有數十人,校長和書記全部被撤職,替換上來了新的。而熟悉的邶大也是一樣。據說已經年邁的領袖,還專門對兩個學校發生的事情,有一句評語:這兩個學校,總是廟小妖風大,水淺王八多。一句話決定了兩個學校和很多人的命運。

肖尹嘆了一口氣,真是無妄之災啊。美院搞出來的簍子,現在波及了整個青華,甚至還波及到其它的學校,例如邶大。

中美這幾年在外交上趨於正常,於是尤其是沿海的大學,與美國學術界的交往開始多了起來。於是該死的美院,按照美國人的審美,搞了一批美術作品,準備到海外展覽,這批作品中涉及的中國人像,都是“眯眯眼”的,看上去很醜,但西方人說好啊,保證中獎,大家都可以得到一筆意外收入。反正是在國外,國內不推這批作品不就行了。他們居然連這種明確違反“文化禁入令”的事情也敢幹。

結果就被學生舉報了唄,開頭還以為是小事,終止不幹,不就行了。結果上頭不依不饒,事情越搞越大,據說上頭認為,既然這個青華美院如此膽大妄為,那整個青華,一定存在嚴重的思想管理問題,教育部都被撇開,由調查總局派駐了工作組嚴查,事情就徹底引爆了,再也不可收拾。

青華美院出了大名,媒體報道後,現在全國人民都叫他們“青華醜院”,算是臭名昭著了,按照肖尹聽到的訊息,整個學院應該都會撤銷,部分涉及的教授老師,觸犯文化禁入令,會被作為文化漢奸,徹底開除並文化禁入,而學生和其它教師,將分流到其它學校,整個美院,算是完了。現在院長、書記以及幾個主持對美交往的教授,都被逮捕了,他們肯定是刑罰處置了,可不是開除那麼簡單。

肖尹就是被“牽連”的,在調查青華和邶大時,調查組認為存在一個新的嚴重問題,也就是中央和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學閥問題。肖尹主管的《中國生物化學學刊》是國家一級期刊,而調查組發現,這個期刊都是由肖尹和幾個他相熟的教授控制,工作人員基本都是來自這個“學術幫派”,其刊發的文章重點也是推介“自己人”的成果。

當然,這並不是調查組的偶然發現,早就有同行投訴了,這一次不過是調查後,蓋棺論定而已。

讓肖尹恐懼的,並不只是被青華開除,而是這樣自己就上了“劣跡學術人員名單”,基本上就是在學術界判死刑了,除非能再做出重大的學術成果,才有可能將功折罪。自己都六十多了,還能幹出個屁的成果呀?更何況,誰還會聘用他呢?

他的神情變得悽苦,何苦來哉,本來自己已經功成名就,就是一點舍不下的貪欲和僥幸心理,想擁有更高的地位,導致了今日之禍。其實想清楚就很簡單,國家怎麼可能允許一幫學閥,綁架了整個科研和教育體系?

最近十幾年國家對學界和文化界相對比較寬松,原因也比較簡單,經濟上逐步佔了西方的上風嘛,相應地自信就比較強,對西方的文化侵略,自然不太看在眼裡了,還能相信西方的,不是傻子嗎?可偏偏有青華醜院這些家夥,為了利益,什麼都敢做。

某種意義上,自己也是青華的罪人之一,此次事件之後,青華、邶大這樣的學校,必然元氣大傷。別的不說,國家經費撥款就肯定大降,直接影響生源,而在學界的影響力更是不堪,估計會失去很多重要的學術職位,很多可惜也必然調整,據說很多年齡比較大的教授,都將從管理職位去職,未來只能是教書或者有前途的專案專心科研兩條路。

<101nove.黨對於知識分子,從來就不客氣,不尊重啊。”聽美國人說過,他們那裡要自由得多。他們的研究室,幾乎都是不受聯邦政府幹預的私營實體,管理上鼓勵學術自由,建立並保持由受過高等教育的頂尖科學家組成的穩定研究團隊。尤其重要的,管理的教授就是研究室的老闆,掌控科研的一切生殺大權。這些實驗室,很多也是國家出資,但是國有民營go),關鍵是成果為私有。

如果當年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拿到在美國那樣的利益,可能自己就不會發心去做一個“學閥”了吧?自己搞這一切,還不是為了曲線的利益?

<101nove.黨還可能放過自己,那個時候科研人員缺乏得厲害嘛,可是現在,gc黨在乎一個已經老去的科學院士嗎?

肖尹這點沒有猜錯,中央包括李思華在內,都不在乎。藉此事件,正在醞釀科學院士和工程院士的年輕化改革,未來兩院院士,都必須在55歲後,就轉為“榮譽院士”,他們的院士頭銜,只是一種榮譽,再沒有兩院事務和相關科

研體繫上的實權,除非中央特聘,不服老的請專心研究,或者專心教育培養人才。而且國家一級期刊等涉及科學界權力的職位,都是任期制,最傑出最適合職位的科學家,也只能任期10年2界,大部分都是5年1界。

本身都是一流的科學家,過多的涉及科學界的“政治行政事務”有何益處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科學家應該專注於本身專業方向的研究。

中國發展到1981年底,建國42年,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是非常豐厚的,本科學歷畢業以上的人員高達2.5億人占人口總比接近17),這還是每年都保持當年出生人口,只有大約20出頭能夠上大學的比例的緣故。其中理工科畢業生高達1.7億人超過23),碩士以上人員達到4000萬人,博士生700萬人。

這樣的“人才基座”,使得中國的科研人員的總數,大約達到了1350萬人美國170萬人的8倍,歐共體225萬人的6倍,蘇聯320萬人員的4倍多),預計5年後,就會達到美歐蘇三者研發人員總數的2倍規模,天下三分,中國居其二。

現在單單超過百名科研人員的科技和工業實驗室,就已經突破了10萬個,關從實驗室的數量,就是美國的7倍。

<101nove.黨怎麼還會在乎某一個年老的院士呢?不行就換是必然的,年輕化也是必然的。在李思華看來,科研與軍隊有一個相似的地方,就是需要頭腦最活躍的年輕人。年齡太老是不行的,雖然有不少老科學家老驥伏櫪,還能做出一些成果,但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科學家最璀璨的成果,往往誕生於他或她,在二十多歲到三十多歲這一段時間。

原時空中國科研體制的一大弊端,就是這種老年化掌權的學閥侵蝕,導致中國研發人員,在其2030歲這一段時間,往往遭遇的是一個最不友好的成長環境,很多人因此跑到美國或其它外國去,並不都是愛不愛國的問題,而是愛國無門的問題。

所以新時空對這樣的問題是非常重視的,必須要為年輕的科研者們,創造一個最好的能出成果的環境。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對每個領域都是一樣的,凡是管理人員僵化固化了,這個領域就必然腐朽。

這就像文史哲等文化領域一樣,中央極度反感任何的“協會”,有一個打一個。因為這些協會,無不是一些試圖變成學閥、操縱行業的企圖。例如作家、畫家需要什麼協會?老老實實搞作品,才是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