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風靡美國的藍色小藥片(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81章 風靡美國的藍色小藥片
美國紐約,布朗走進藥店,他臉色有點尷尬,當店員看到他的表情的時候,反應了過來,說道“是要藍色小藥片吧?”
布朗連忙點頭:“對,就是那個……偉哥。”他遞過處方,拿到藥物付完錢,他趕忙匆匆地離去,似乎有人在追趕他一樣。看到他的背影,店員有點發笑,不過最近這樣的情況也比很多,誰讓這種來自中國的“偉哥”,現在風靡美國呢?
偉哥的有效成分是西地那非,在1981年的9月,經過2年的審核後,美國fda終於批準這種藥物可以在美國公開上市,偉哥的代理商,在電視上大肆宣揚這種全球首個的口服治療勃起功能障礙ed)的新藥物,號稱這是新時代男性的“福音”,這種藥物顯然引起了全美男性的關注,讓它成為了美國歷史上開始使用後,銷量增長最快的處方藥。
僅僅半年的時間,超過10萬名醫生,為150萬患者開出了超過350萬張處方,涉及的偉哥藥品居然高達2500萬片。美國人也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那個東方大國的醫藥也很神奇。
不管剛才的布朗,還是銷售藍色小藥片的店員,他們都不知道這個藍色小藥片背後的中美,在醫藥領域激烈的鬥爭。
藍色小藥片被fda壓制了2年不能上市,無非是美國的醫藥集團不願意而已。但中國的反擊很犀利,這個階段美國的所有新藥,在中國全部被卡,而且中國正在考慮廢除對美國的藥物專利,因為美國人首先不遵守平等的規則——既然中國允許美國的藥物,合法合規地在中國上市銷售,那麼反過來也一樣,美國人能製造障礙,中國人就不能了嗎?最終美國的醫藥集團,被迫屈服。
說起來,對於中國市場,是美國大型醫療裝置和藥商最能用“又恨又愛”來形容的市場了,愛的當然是市場規模,如果一款藥物或者醫療裝置,能夠被許可銷售,盈利自然是龐大的。恨的則是中國對美國藥物的審核,越來越嚴格,還有在醫療裝置上的科技反超。
中國人總是認為西藥有嚴重的副作用,因此西藥通常必須有在美國或歐洲國家,5年的實際使用資料,這些資料並不是單單由藥廠提供,中國人會廣泛調查,如果副作用大了,一定會被拒絕,中國人認定這些藥廠都不是好人,認為他們總是試圖隱藏化學藥物包含的嚴重後果,往往讓西方藥廠,感覺中國人是把他們當作潛在的犯人,而不是救死扶傷的善人。
這種威脅是現實的,因為藥廠如果疏漏了彙報副作用,靠著隱瞞的手段讓藥品在中國開始銷售,最終總歸會被發現,中國的醫療機構會記錄每一種藥物使用的結果,透過他們的“大資料分析”,確定藥物是否有嚴重的副作用。一旦確認,懲罰是極為嚴厲的,不但在中國的全部收入被罰沒,還要追究藥廠管理層的刑事責任。
在1977年發生的“輝瑞事件”,讓所有的美國藥商想起來就不寒而慄。輝瑞當時有款化學藥,就是採用隱瞞副作用的方式,登陸了中國,在最後被發現造成數十人死亡後,所有還沒有彙回美國的收入全部被沒收,輝瑞中國辦事處的責任人員被判刑,而中國還要求輝瑞繳納罰款2億美元,並要求輝瑞負責這個藥物的一個副總裁,以及幾個其它的關鍵人員,到中國接受法庭審訊。
輝瑞拒絕支付罰款,而這幾個人當然不敢去中國,美國法院體系,也駁回了中國要求的引渡。結果在超過了中國規定的3個月限期後,被中國缺席判處死刑,認為他們是謀財害命。那幾個人都在一年內,各種離奇地死於非命。所有藥商都知道此事——這是中國人的警告,美國政府也保護不了你們。躲得過初一,躲得過十五嗎?
美國政府的抗議,也被中國嚴厲地駁回,認為fda放行這樣的藥物,是“美國之恥”,應該自己反思,美國憑什麼為一個謀財害命的公司出頭?是何居心?此事之後,輝瑞被中國永久禁入,被冠上了中國“黑心公司”的排名榜,這導致輝瑞聲譽大跌,股票大跌,甚至在美國,這種藥物也被抵制,被美國人各種起訴——美國人自己又不傻,搞得輝瑞狼狽不堪,公司實力因而大損。
在那以後,有些美國藥物公司,就不再願意做中國生意,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中國也不在乎,自身藥物的發展,也越來越塊嘛,而且有些美國藥廠是捨不得中國市場的,反正提供真實資料和對副作用的說明後,就沒風險,有風險自己先攔下來。
醫療裝置商,原來是最快樂的,裝置嘛只看質量指標,談不上什麼風險,唯一的不快,就是中國的本土裝置商,在科技和生産上追得飛快,到七十年代後,其實只能是最先進的醫療裝置,才能在中國大規模銷售了。
<101nove.體制,使得他們在其它國家,那套對關鍵人員塞錢的營銷模式,根本起不了作用。一旦同等水平的中國本土裝置,出現並透過國家審核,每個醫院中採購的這類裝置,就強制必須有80是國産,沒有買夠國産之前,根本不能買進口貨,除非醫院能夠提供國産品質量低劣的有效證據,那政府機構會反過去懲罰廠家。中國人這一套是很有效的,醫院都是公立的,而廠家也都是國家有
股份的混合制企業,他們擁有充分的權力。
最近五年,醫療裝置商開始感到了恐慌,因為中國ict科技領先全球,而醫療裝置正是ict科技高度快速應用的一個大行業,缺乏了中國ict科技,産品就會變得落後,而中國的競爭對手們,正在利用這個優勢,不斷地縮小他們與美國醫療裝置行業的技術差距。
總之,中美醫藥産品的貿易,是中美貿易中,現在最複雜的一個領域,藍色小藥片最後被fda透過,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而已,雙方鬥爭得很激烈,但美國企業們也不願意失去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雖然美國的醫藥消費,佔到全美gdp的15,而中國的醫藥消費僅佔gdp的6,但由於中國gdp是美國的5倍,因此中國的醫藥消費市場,妥妥地相當於美國的2倍,美國醫藥商再到哪裡去,能夠找到這樣的一個超級大市場?
若幹年以前,美國醫藥商企圖以“自由貿易”的理由,推動中美醫藥貿易的自由化,但被中國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而且是嗤之以鼻,說你們美國人談自由貿易,那就先取消了“巴統”再說,本身對中國加以多重限制,談個鬼的自由貿易?說白了中美互不信任,所有的貿易,只能是根據根雙方隨時可能調整的貿易協議來執行,醫藥當然不例外。所以美國醫藥商的努力,只能是折戟沉沙。此後他們多年的努力,也沒有能改變這種狀況。中國是全球經濟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在其它國家的霸權,對中國根本不起作用,他們也只能守規矩。
醫藥,現在仍然是美國相對中國有著較大出超的不多的産業,但美國的醫藥行業分析員們普遍都認為,未來美國醫藥業,只能是透過創新的裝置或者藥品,才能在中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因為中國本土的醫藥産業,可不是其它國家能比的,不但現在規模已經是全球之最,而且科技進步速度也是最快的,追平美國的日子並不遙遠。
說起來,新中國的醫藥事業,大約是諸多科技和産業中成長最艱難的一個,到現在為止,在先程序度上,仍然落後美國一籌,被國家認為仍然需要10年左右的努力。
在1939年新中國建國的時候,中國的醫藥事業只能說是剛剛起步。解放前緬華和西華時代建立起的醫藥事業,仍然是非常薄弱的,那一年統計,包括留學歸國和猶太人在內,再包括國內的一些水平較高的醫生,西醫高階人才不過只有1.5萬人左右,而到1940年統計出的高水平的中醫師,大約只有八千人左右。其餘的醫護人員雖然有20多萬,但按照現代標準,幾乎都是不合格的。
在西藥上,西華時代解決的,不過是戰爭導嚮明顯的磺胺等十幾種重點化學藥物仿製,大量的普通藥物,只能等到建國後開始發展,就連青黴素,都是1944年才試生産成功的。
所以這個領域的底子,是真的薄。建國後在1940年制定的醫藥發展策略,可以被稱為“三個十五年計劃”,規劃每一個15年上一個大臺階,逐步追上當時先進的美國和蘇聯醫藥體系。
最初的時候,主要參考的是蘇聯的醫藥體制,美國那種富人和金錢優先的昂貴醫藥費體制,當然不會被考慮。
一直到赫魯曉夫時代末期以前,蘇聯的醫藥體制,對底層人民而言,完全是最慷慨最優秀的體制,恐怕也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醫藥體制。
1936年透過的蘇聯憲法第42條明確規定:“國家保證對所有居民提供免費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你沒看錯,對全民免費醫療!寫入憲法!這絕對是人類史無前例的創舉!關鍵是免費是真的!
而且蘇聯的免費醫療,當時確實是真正的免費醫療,可不是後世那種大部分國家都宣稱實行的“免費醫療”,結果卻是垃圾一樣的服務體系,只能治一點最基本的小毛小病,醫護的水平都很差的“免費醫療”,其實後來各國所謂的免費醫療,無非是要看好病,就去私營醫院花大錢,否則只是“看病”而已,談到真正治療,就只有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