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能源躍遷的超級沖擊(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49章 能源躍遷的超級沖擊
西元2012年1月16日,國務院批複了中國能源部的《關於我國能源應用轉化的行動綱領》檔案,這個看似普普通通的檔案,立即在國際能源市場,引發了全球前所未有的海嘯!
除了早已得到通知,並已與中國多次協調應對策略的社會主義國家體系,以及兩伊以外,其餘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目瞪口呆!石油消費國,自然是心花怒放,雖然自身沒有中國的科技,但以後用油氣肯定是廉價了,而一部分的石油出口國,則如喪考妣,油氣作為能源的末日,沒想到這麼快就到來了。
顯然,也不是所有的石油出口國都是如喪考妣的,例如沙特,對於這個公告非常興奮,他們終於看到了結束海灣戰爭,收複領土和油田的真正希望——很明顯,美國人從油氣出口上獲得的暴利必然結束,用戰爭摧毀沙特石油生産能力的戰略,在未來沒有意義了,而且接下來美國窘迫的財政,將使得他們對葉門胡塞組織的支援肯定縮減,而且按照美國佬翻臉無情的個性,恐怕直接拋棄了葉門,也是完全可能的。
只要沙特能回到從前,油價價格低廉也無所謂,反正沙特的生産成本,永遠是全球最低的,一定能讓這個國家,還是能活得比較舒服。
僅次於沙特,最淡定的則是兩伊,無論是伊朗還是伊拉克,其油氣的生産成本,都只比沙特略高1020。沙特等海灣七國、伊拉克、伊朗,這是全球的油氣生産“低成本三角”。就像兩伊,油價將要大跌,他們對於中國可能也是有怨氣的,但這種怨氣也是有限的,畢竟這不是中國有意要打壓他們的利益,而是歷史趨勢,已經走到了這個轉折點,即使中國推遲,也遲不了幾年,該來的還是要來。
在社會主義國家這面,相對困難的,其實是非洲的石油出口國,例如奈及利亞和安哥拉等。不過承受力還是有的,在原時空這些國家的石油生産成本都在20多美元桶,原因主要是因為國家太落後,導致油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太高,還有社會動亂和非常普遍的盜油,並不是因為太難開採,或者是油田的質量太差造成的。
在新時空當然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現在的測算,這些國家平均的産油成本,能夠控制在15美元桶以下,略低於歐俄的成本。至於中亞和亞俄,他們應用的都是中國最先進的開採技術,而且離開中國最近,透過管道的運輸費是最低的,總體成本恐怕比起非洲來,還要略低。
所以全球市場簡單評估,必須被出清的,就是美國和南美的石油産能,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委瑞內拉和巴西肯定是重災區,委內瑞拉是因為石油品質低劣油砂),而巴西的油田,完全是深海油田,成本天生就高。
另一個遭到重擊的,就是英國,因為它的北海油田部分,生産成本是全球最高的。複雜的海上地質構造和多變的氣候,導致其管道、生産平臺和終端等基礎設施,不斷加速老化,不斷推升了裝置升級和維護的費用。現在英國的油氣生産成本,已經超過了40美元桶,基本上中國這個公告一出,英國的石油生産即將變成歷史了。
相比英國要好一些的,是挪威,雖然與英國共享北海油田,但挪威的區塊要好得多,其生産成本大約在20美元左右,這是由於油田都處於挪威遠海的緣故。當然,這個20美元桶的成本還是很危險的,如果未來油價在25美元桶左右穩定下來,利潤率也不過是25,只相當於一個普通的産業了。
全球的石油消費量,5年以後的預測本來是在30億噸左右,各國油田的産能配置,也是與這個數字大致匹配的。但現在中國要縮減7億噸,大致是縮減了23,但其實不止,因為其它社會主義國家中相對發達的,也會開始這個過程,所以至少要預估25,也就是14規模市場的縮減。該死的,自然是高成本的油田。
單單用25美元桶這個成本來比較,美國要出清的高成本産能,高達7億噸,再考慮全球其它高成本産能出清,給美國留下的空間,至少縮減6億噸是必須的,這意味著美國本來預計到2012擁有的12億噸産能,必須在5年的時間內削減一半——中國發出的這顆雷霆,大頭都是美國人硬頂了。
所以美國石油業,未來最後的格局,多半隻能是:6億噸産能中,5億噸滿足國內,1億噸出口,相當於交換美國缺少的油品。石油業接下來將長期在低利潤環境下執行。此時美國國內常規的油氣生産非頁巖油),成本其實也在20美元桶左右,在國際上實在是競爭力不強。這是因為20美元的成本中,資本開支就高達7.5美元以上——金融寡頭的抽成很高。
訊息傳開,美國和歐洲,1月16日的石油市場全面暴跌美國時間比中國時間晚8個小時,歐洲也差不多),現貨還能穩在25美元桶以上,但期貨市場完全崩潰,直接打出了負油價,誰他媽的還想在未來用高價接盤?損失保證金,比起未來高價接盤,損失要小得多。很多期貨商甚至寧可倒貼,也要趕緊脫手。這是奪路逃命的時候,任何的遲疑,只能導致褲衩都不剩下,難道要上天臺,作為完美的謝的場嗎?
血雨腥風,橫掃了全球的石油交易及其衍生品市場,接下來的十多天,紐約和倫敦這兩個城市,上天臺的人數破千,完全是大蕭條一般的場景,畢竟西方世界的兩大石油交易所——美國紐約石油交易所,以及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就在這兩個城市。
早就做好準備,在這次由石油危機帶起的金融風暴中,做空石油和石油集團的股票債券,賺錢賺得瘋掉的中國在美隱秘財團們,例如先鋒集團等,其“老闆”們,看著賬面上龐大的美元數字,都在發呆,他孃的美國和歐洲,還有什麼優質點的資産可以買呢?好像很困難呀?
其實還是有可以買的,不過人家未必肯接受美元交易,只能用賺到的歐元來購買歐洲資産。法國、德國等一票缺乏能源的歐洲國家,這可是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終於熬過了高能源的十多年,大半條命,都已經去掉了,但還是等到了“久病如初愈”的轉折時刻。無論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還是法國總統薩科齊,高興得都要哭了。他孃的美國佬,中國人終於代表上帝,懲罰了你們!
有了低油價的新環境,至少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歐洲的製造業,終於可以回血了,原來美國內部能源與歐洲能源的“雙倍價差”,將在低油價環境下,不複存在,美國産業的成本,不再對歐洲擁有優勢。
這些年歐盟各國,硬著頭皮走中國人的新能源之路,但是由於各種原因,發展仍然很慢,替代化石能源可以說遙遙無期,甚至讓歐洲恢複了不少的煤炭能源體系。
歐洲的氣候,其實發展光伏,沒有太多優勢,日照不足,未來競爭力也有限。本來可以重點發展海上風電的,可是漁民組織以及極右翼政客,對於發展風電極力阻擾,內部都不團結,自然進展都很慢。而且由於裝置和關鍵配件,都要從gc主義的中國進口,這也讓很多其它組織的政客不滿意。
就算是光伏,也是碰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問題,例如很多政客,要求限制在綠地上進行專案開發,要求開發商必須證明光伏專案,並不會破壞土壤或妨礙其農業用途;而有些政客和白左民眾,為了維持原本的遺址和生態環境,甚至公然抗議光伏建設專案。
他孃的,所謂的“綠色和平”與“環保生態”,原來是中國這個gc主義國家,用來惡心歐美的ngo套路,結果現在真的在歐洲,形成了龐大的影響力,直接被白左和綠黨,變成了他們的核心主張。中國人ngo搞的鬼,也太成功了。
默克爾和薩科齊面對歐洲的能源困境,這些年來各種推動,都是收效甚微。但現在中國人的出手,完全改變了基本面,至少歐洲使用原來的化石能源,不再有高成本的困擾,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逐步地推動新能源,不至於要在內部激烈沖突地來強推。
西元2012年1月19日,美國華盛頓白宮。
最後一年任期的特朗普,癱坐在大班椅上,他已經沒有力氣,再繼續痛罵中國佬了。冷靜下來,其實他也能認知,既然中國人已經具備了用新能源完全替代油氣的能力,那麼這就已經是歷史的趨勢,這一天,或早或晚,肯定會到來,現在只不過是這一天的到來,遠遠早於美國人自己的預料罷了。或者更實際點,是美國人一直沉溺於石油財富的妄想中,沒有能夠提高警覺,觀察現實世界的變化。
3天前他剛剛知道這個訊息的時候,可是暴跳如雷,中國人在他最後的任期,狠狠地刺了他一刀,讓他不能“完美地卸任”。他本來對自己的任期,還是蠻自豪的,自己擔任的這8年,算得上是美國30多年以來最好的8年,去年即2011年的gdp,已經突破了7萬億美元,美國人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2萬多美元,雖然與中國的差距,還是越來越大,現在已經相差27倍以上了,但中國就是一個怪胎,沒辦法比較。如果不去與中國比較的話,至少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仍然算得是一枝獨秀的。
現在冷靜下來想想,這任期最後的一年,美國經濟一塌糊塗是肯定的了,本來以為共和黨在自己的領導下,推出新人競選成功並不困難,但現在可能就是一個奢望了,民主黨肯定會藉此機會,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