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能源格局大躍遷的醞釀

西元2011年5月,美國,墨西哥灣盆地西部的伊格爾福特區帶,油田的專案經理桑切斯,看著油管中噴湧而出的頁巖油,咧開了大嘴,開心地大笑。在他的身邊,是幾個頁巖油公司的股東,每個人都喜形於色,高油價之下,每一口油井,就是一臺印鈔機。

其實他們每個人內心都有擔憂,隨著美國頁巖油的爆量,或許將完全填補沙特海灣戰爭帶來的減量,那麼未來石油價格可能下跌,由於頁巖油的開採成本很高3050美元桶),如果下跌劇烈的話,頁巖油公司很容易發生巨大的虧損,導致公司破産,基本上,35美元桶,可以視之為美國頁巖油的生死線。而且有些公司的成本甚至在50美元桶以上,一旦油價下跌,必然出局。

桑切斯所在的綠洲石油公司,很不幸正是那種高成本的頁巖油公司,開採成本,平均高達45美元桶以上。所以股東們都認為時間是關鍵,不管未來會如何,只要現在能夠多開採一些油井,那就是搶錢,畢竟近期的油價,仍然在65美元桶以上。

自從2008年以來,隨著水平井壓裂技術這項頁巖油開採科技的突破與完善,美國掀起了頁巖油和頁巖氣開採的大規模投資,現在無疑這是美國最興盛的行業,沒有之一,甚至有人說頁巖油行業,支撐了上一輪經濟危機以來的美國金融行業——由於美元的市場日益縮小,美國金融界的日子,並不好過。

去年即2010年,美國頁巖油年産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預計今年即2011年産量將達到1.2億噸,而2012年甚至可能達到2億噸的産能。雖然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但股東們對於2012年或以後如此龐大的石油産能,內心還是很有擔心的,美國傳統油氣的開採,早就有了巨額的投資,即使是加拿大的油砂,開採成本,綜合也還低於頁巖油,他們不可能縮量,那麼頁巖油如此龐大的産能,難道價格還能維持嗎?

新時空發展到2011年,美國自己的石油消費量仍然是巨大的,每年高達6.5億噸,以往富裕時代的大手大腳,並沒有發生衰減。加上頁巖油的産量,美國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此時年産量則高達10億噸每天2000多萬桶),其中5億噸是出口,另外需要進口油質不一樣的石油大約1.5億噸。

按照美國油商們的預計,到2012年,美國廣義的石油産量,將突破12億噸,由於美國實體産業不振,預計美國自身消費的增量是有限的,所以高達7億噸的石油需要出口,當初沙特的石油産量不過是一年5億噸左右每個月1100萬桶左右),一場戰爭打掉了它大約3億噸的年産量,但也還殘留2億噸産能。沙特空餘出來的3億噸市場空間,當初就已經被美國的産能完全填補,只不過是因為戰爭效應,所以油價一直維持在高位。

現在頁巖油填補的,實際上已經是全球經濟發展形成的增量需求,尤其是中國以外的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石油需求。

但問題是,目前出現了2大不利的長期趨勢。

第一個就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的油氣需求,增量幾乎停滯。這是因為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要實現所謂的“全電力”,而且他們確實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光伏發電和風電的發展速度極快,還有他們那科技上玄乎的核電混合堆,發展也很快,中國的電力生産能力,幾乎是以狂暴的速度在增加,而且電力生産的成本,也在迅速地下降,這就使得中國各種産業對能源的利用,日益傾向於電力而不是油氣。例如汽車行業,中國已經實現了完全的純電化,根本不消耗一滴的石油。

由於這樣的趨勢,中國的油氣消費,在突破了每年12億噸以後,就開始停滯不前,現在中國每年大約自産自銷4億噸,另外從伊朗進口1.5億噸,從伊拉克進口0.5億噸,從非洲進口2億噸,從亞俄和中亞進口1.5億噸,這幾乎都是固定不變的,這些國家與中國有特殊關系。所以中國從美國以及其它國家例如委內瑞拉)能夠給出的市場,也就是每年2.5億噸左右。這個市場甚至還可能縮小,因為亞俄與非洲社會主義國家例如奈及利亞和安哥拉等國,都有大規模增加石油産油的能力。

第二個就是中國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油氣消費增長量,增長的速度也開始減緩。相反,其自身産能,還在不斷以高於消費的速度增加。

這些國家,雖然新能源的發展,沒有中國那麼強大,但也在高速發展,已經對油氣的消費構成了影響,例如他們的汽車市場,幾乎都已經被中被國産或者他們與中國聯合生産的鋰電新能源車所替代,根本不使用汽油機。油氣的使用,日益集中到了工業和石化領域,他們的發電領域,開始如同中國一樣,排斥油氣,除了傳統的煤炭火電廠外,主要集中到了發展水電、光伏、風電這些“清潔能源”上。

非洲社會主義國家,石油的産能,幾乎已經開始溢位,而次大陸社會主義國家市場,則是他們天然的擴張市場。南美殷華與美國的關系惡劣,他們自身也能生産不少石油,而且進口也主要是從委內瑞拉——雖然委內瑞拉的石油成本很高,

與美國頁巖油成本相仿,但畢竟運費省錢呀,而且他們入股了不少委內瑞拉的油田,在那裡與美國的勢力激烈角逐,美國並不能壓倒他們。委內瑞拉終究是全球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在那裡殷華與美國,其實已經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局面。

因此未來,美國石油向這些中國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擴張油氣出口的可能性,並不太大。

綜合看來看去,美國有把握的市場,除了本土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外,實際上只有歐盟,歐盟一年的消費量,大約是不到3億噸,其中至少1億噸肯定會從歐俄進口,甚至可能達到1.5億噸,歐洲人自身就在歐俄油田上有巨額投資,他們還修了油氣管道,來輸送歐俄的油氣,畢竟他們從歐俄進口原油和天然氣,成本是最低的,歐洲當然喜歡歐俄的廉價能源。

所以美國石油界的人士,算來算去,發現美國每年産量,大約只有不到9億噸,在消費上,算是有著靠譜的市場,因此到2012年,將有超過3億噸,需要在“變動的市場”中,完成銷售。

所謂變動的市場,實際上主要還是中國,也就是他們每年大約2.5億噸的市場變數,完全沒有其它市場,能夠填補他們的變動。因此美國的石油産能,其實挺危險的,如果中國加大從中亞和亞俄的進口,就很可能導致美國的油氣産能過剩,這種前景自然非常可怕,石油的價格與産能之間,一向是非常剛性的,大跌的可能性,一點都不能低估。

桑切斯和綠洲石油公司的股東們,因此不能不抱著“抓緊時間搶錢”的心態,來對待當下對頁巖油的開採,每一口能夠馬上出油的油井,都是非常寶貴的印鈔機。

桑切斯自己,其實是最憂慮的,他幹了一輩子的石油,這個行業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但他也清醒地認知到,隨著中國新能源産業的狂暴發展,石油産業作為能源主要來源的前景,已經是確定無疑的黯淡了,未來如果油氣僅作為化工原料使用,現有的市場規模,能夠剩下一半,就算好的。

中國甘肅慶陽,一個國內赫赫有名的石油之城。這裡地處鄂爾多斯盆地,全市85的土地下面都有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儲量90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2萬億立方米,分別佔鄂爾多斯盆地總資源量的五分之二和十分之一。可以說是中國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不過這裡儲油的地址條件很差,每年的開採量其實不大,近年來更是隻保持在年産2000萬噸左右,這點産量,也是為了保證當地的石油開採能力和工業體系,畢竟這是一個集儲運、煉化、銷售、工程建設、裝備製造、技術研發為一體的油氣産業叢集。否則單從開採的角度,可能都要關閉了。

雖然慶陽以其油氣儲量而聞名,但很少人知道,慶陽同樣有著頁巖油的儲量。隴東頁巖油的勘探開發,在三十年前就已經完成,十年前建成了一個年産百萬噸頁巖油開發示範區,即慶城油田。

在桑切斯們彈冠相慶的時候,中國的能源部長陳方洲,正在視察這個慶城頁巖油田,對於企業詢問何時可以大規模開採的時候,他卻只能含糊以對。美國的頁巖油開採,如火如荼,中國這裡卻因為成本過高,一直只是做技術研發,並沒有能大規模開採。而且現在都已經研發到比美國的科技先進一代了——美國是水壓開採,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並且産生汙染廢水,而中國的頁巖油開採科技,已經可以使用液化二氧化碳,替代使用淡水,不僅節約了淡水而且沒有了廢水汙染,還能還碳於地下。

陳方洲只能先安撫,他的內心其實在苦笑,在遙遠的未來,這裡可能會投産,畢竟作為一種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總是需要的。但是在短期,從能源的角度出發,應該是根本沒有擴産的可能性了。

如果中國像西方那樣把油氣作為主要能源,用西方整體作為可比物件的話,每年油氣的消耗量,可能要達到40億噸以上,其中汽柴油按75煉油比計算,就是30億噸。如果是這樣的消費規模的話,全球的油價都要飛到天上去。所以中國本質上,不可能一直大力推動石油開採的發展,而是必須“去石油化”。

在中國的未來,油氣只能是作為化工原料而繼續存在。如果完全不考慮能源用途,中國當下僅需每年45億噸消耗,就已經綽綽有餘,這個資料即使到20年後,也不會超每年67億噸,因為人口的增長率是在下降的,對這些基礎化工原料的需求,自然不會爆炸性的增加。

光伏、風電、核電都在飛速發展,中國已經接近於完成純電化階段,油氣在中國就要徹底告別作為能源的時代,怎麼可能再生産增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