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初步建成的初級數字化社會(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47章 初步建成的初級數字化社會
回到家門,楊陽說了一句:“小開,開啟房門。”房門開啟後,屋內的燈光自動響起,預設的輕音樂低低地響起,他走進屋內,換好拖鞋,癱坐在沙發上,一天的工作還是挺累的,他一下子根本不想動。又喊了一聲:“小開,拿一罐涼茶給我。”不到1分鐘,一個方方的機器人,託著一罐涼茶,運動到他的面前——機器人可以自動地開啟冰箱,根據初級人工智慧“小開”的指示,搜尋目標食品,然後操作遞送給主人。接下來,他又讓“小開”為他訂購了外賣晚餐。
楊陽正在享受的,就是新時空中國的第一代數字家庭體系。
與一般人想象完全不同的是,實現數字家庭這樣的體系化,並不是某個企業可以達成的,因為企業能做到的,基本上只能在家庭的“室內”,要實現社會數字化服務,沒有一個全國性的低成本體系,是根本做不到的。
楊陽現在享受的數字化生活,首先是要實現數字身份,數字身份並不僅僅是普通人直覺的身份證數字化,而是一個個人的資料庫,初級人工智慧“小開”的存在,就是基於這個資料庫。在這個資料庫中,整合了主人的身份、履歷資料、各種權證、資産財務、社會關系等資料,並由人工智慧“小開”不斷新增資料。人工智慧ai,同時又是這個資料庫的“守門員”,按照演算法的約定,把控個人資料的安全性。
對於數字身份的守衛,ai自動分成4個級別對外保證安全:從公開資訊、政府可查閱資訊、公安可查閱資訊,到最後的資訊。每個級別的“安全強度”逐級上升。
家庭內部的智慧化,是相對比較簡單的,無非是把所有的家用電器、機器人、電腦等,都由人工智慧對接這些電器的微晶片,獲得授權。到了現在2010這個時間段,上述的電器和電子裝置,都在控制微晶片中內建了人工智慧無線埠,使之能夠被ai,操控所有可行的操作。
真正麻煩的,就是對接外界的“社會服務”,例如點外賣、電商、網購娛樂、交通訂票、各種查詢、諮詢服務等尋求一切社會服務的專案,說白了,最基礎的部分,也要實現個人ai,與國家數十個覆蓋全社會“全生活”的大型網際網路平臺之間的資料互動、授權與財務支付。
這種互動,其實是個人ai與這些平臺ai之間的智慧互動,相當於ai之間的社交。
單單實現這一步,就需要從整個國家的層面,建立起以下幾個方面的完善基礎:
一是覆蓋社會“全生活”的網際網路平臺群落,能夠將幾乎所有的社會服務納入整個體系,從而向任何請求的國民,按照約定和費用,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二是上述網際網路平臺的超級算力要求,由於每個這樣的超級網際網路平臺,其産生的資料和需要服務的數量、規模,都是天量,所以需要的算力,完全是天文數字,此時國內的超級電腦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上萬臺,最大的使用者群體,就是這些網際網路平臺或者說是資料中心。
而全國的算力,又透過雲端計算科技,進行整合,即透過彈性伸縮的架構設計,把計算、儲存等軟硬體集中起來,使計算、儲存的成本不斷降低,雲端計算正逐步成為像水、電、氣一樣的基礎設施,為大資料的發展應用,提供著基礎設施一般的支撐。
三是上述網際網路平臺的ai化。每個這樣的平臺,都需要多個穩定執行的ai,能夠管理起天文數字的服務流程。
四是國家的相關監管、稅務、物價、公安等體系,同樣要ai化,它們必須與各大平臺的ai不斷互動,監控和處理一切的資料異常。這部分,同樣需要超級算力的基礎。
這一套“基礎性”的東西,其實就是數字化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以龐大的算力為基礎,以高超的數學演算法為規則,透過海量的軟體,生産資料,透過資料之間的交易和互動,實現“社會服務體系”,才能最終撐起像數字家庭和數字個人這樣的“使用者終端”。
更何況,大量的使用者,並不侷限在個人或者家庭的基本功能上,企業、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對數字化社會的要求,要深得多、廣得多。
例如在商業上,一整個産業鏈,都要實現數字化。化任何一種産品,首先是數字“上鏈”,擁有“産品數字身份”;然後從工廠到消費者的整個鏈條,包括收儲倉庫、全過程物流、終端前倉庫、一直到最終遞送,都是在人工智慧的監管下的,其實相當於原時空2020水平的升級版本,主要的區別,在於這個數字化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人工智慧強介入的,這些環節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ai對ai自動互動的。
正因為人工智慧的科技優勢,智慧商業體,就不像是原時空還處於試點狀態,而是已經遍地開花了,例如實體商店,大量地是使用人工智慧管理,而使用機器人進行操作,比如充當餐廳的服務員。真人員工的主要任務,日益傾向於運維管理,以及介入一些比較複雜,從而ai還沒有學會的事務處理,畢竟這個時代的ai還是初級智慧,基本上限制在“可重複操作性”事務的範疇中,並不是真的具備類人複雜思考的
智慧,尤其是面對突發事項。
例如在醫療上,現在前期諮詢、掛號、費用結算等程式,都已經由個人ai可以獨立完成,遠端醫療也已經通用。不過絕大多數人,當然還是要去醫院的,不與醫生當面交流,他們是不放心的。確實也是需要面對面,對於疾病的判斷才更精準,何況那些專門的醫療裝置的監測和治療,只能在醫院執行。藥物倒是可以郵寄,不過這樣做的人也不多,通常還是在看病的過程中,自己領取藥物。
利用醫療專用的人工智慧進行診斷和治療,目前仍然處於早期階段,事實上也還不具備完全實施的條件——人體內建的生物晶片,目前提供的資料仍然是有限的,而外接的可穿戴裝置,也不具備強大的醫療診斷裝置功能,如果實現,那價格肯定過於昂貴,至少現在還沒辦法普及。
應該說,醫療領域開始的人工智慧時代,還是非常初級的。這也是國家重點推進的科研領域。因為如果讓中國國民從出生開始,每一個心跳都被記錄下來,每個人身上穿戴各種感測器,能夠實時感知體溫、汗液等各種生理指標,那麼透過大資料的分析,可以提前預測可能出現的疾病,對疾病的治療,也可以實現精準個性化,每個人吃的藥的計量、方式可能也是不同的。國民的壽命,或許能因此而延長30年到50年。要達成這樣的目標,自然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這樣的成本,不能屬於少數富人的專利,社會主義國家不能這麼幹。
如果說醫療領域困難,那麼教育領域就更困難,現在除了腦波模擬器開始進行大資料分析以外,在教育領域實現的數字化,不過是教育模式的簡單網上替代,例如網路授課、遠端教育這樣的。
但教育未來真正數字化的目標,是“個性化教育”,即透過對每個兒童和學生的語言和行為的資料,進行採集分析,及時精準地感知到小孩的脾氣性格、情緒高低、智力發育水平,從而可以為每個兒童和學生,設計個性化的教材,執行個性化的教育。這樣的模式,自然成才率會高很多。
不過這還是極為遙遠的未來,現在可以說門都還沒有摸到呢。
實際上,類似楊陽擁有的“小開”這樣的個人人工智慧,是透過兩套裝置實現的,一套是家裡的某臺電腦,另一套則是他隨身攜帶的可穿戴裝置——手腕折疊式個人智慧終端,其實就是一臺行動式的小型電腦。這臺電腦可以帶在手腕上,也可以套在包上或扣在腰上等,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會把它牢牢地戴在手腕上,畢竟在新時代,對於他們來說,這可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品了,這就是他們的“第二條命”,所謂“身家性命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