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科技加持下的就業後延時代

西元2010年3月的一天,中央教育改革領導小組,聽取教育部關於新教育體制對就業影響的彙報,科技部與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的相關領導也參與了會議。

這一次的會議,將決定新的中國教育體制,是否全面開始執行。

教育部長林鐵生,親自做了彙報,這是影響深遠的重要調整,他本人最近幾年的時間,幾乎都撲在這件大事上,因為在各地都有一些實驗,這樣的大事不可能沒有試點,就直接推出,說起來,幾乎已經醞釀15年左右了。

林鐵生首先說明瞭教育部建議的新教育體制。

兒童6周歲入學,10年制高中畢業,16周歲入大學,20周歲本科畢業。大部分學生,接下來是5年的流動民兵實習和繼續教育培訓的時間,25歲正式就業。少數優秀學生繼續碩士和博士教育,期間要有2年流動實習時間。碩士2年半,博士正常也是2年半,所以碩士的就業時間,正常是24.5歲,而博士則要到27歲。只有優秀的科研人員,可以突破這個限制,完全由科研能力來確定教育年限。

本科教育的4年內,學生基本上是分兩條線,基礎研究型與職業技術型。其實這相當於把原來的低端職業技術教育給廢了,而是替代以大學中的更高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

這樣做的原因,根本上就是因為時代不一樣了。過去初中生、最多高中生就去讀的職業技術教育,是相對低端而狹窄的,一旦職業變更,應變性很差。說白了,往往封死了個人發展的上限。

所以分流晚一些,是有利於青年的人生的。過小的孩子,通常有叛逆期,學習都理不順,你覺得他能知道自己將來要幹什麼嗎?他能為自己的決定,拿一輩子負責嗎?國家研究下來,認為到了大學再分流不遲,國家需要的是有技術又思想的人。

相同年齡的兩個人,上過大學的,整體素質,通常是要高於一個高中學歷的。一個人,在他成年的階段,思想成熟的階段,如果還是處在學校的氛圍裡,是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容易成才的。而如果初中畢業,就上職業技術學校過去大約是25左右的青年),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就工作的話,本身受到不良影響的機率和程度,相對是比較大的。

在過去,根據需求搞分流是可以接受的,但隨著國家日益富裕,青年個人對自己的未來,總是在追求更多的可選擇性,如果繼續硬性搞分流,給人的感覺,就是一部分孩子,被逼著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提前成為一個勞動者,失去了將來更多個人發展的機會。即便是個人能力強,跟一個大學生找了一樣的工作,學歷壁壘這件事情,還是會成為阻礙他發展的巨大屏障。

而且從教育質量的長期資料分析看,很多孩子,尤其是很多男生,都是到高中階段,才開始爆發,初中就分流的話,浪費了很多潛在的人才。而以中國目前的國力,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後,在大學階段三年級,再進行分流,應該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根據大資料的統計和長期研究,拋開那些天才,即極個別動不動滿分的學霸不講,其實絕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智商和學習能力,相差並不大。只是有的自律性強點,更努力一點,學習更用心一點,成績稍微高一點。大家相差其實不是很大。那些成績無論如何,都確實差得不成樣子的學生,按人數比例來講,不超過8。

所以這一次的教育改革,最重要針對的,就是過早分流的弊端。當然,還有其它深遠的考慮,最重要的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推遲就業的時間,隨著數字化時代的迅猛進展,大量的低端可重複性勞動,正在逐步完全被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替代,未來大約30年時間內,實質性失業,可能是個嚴重的問題,推遲就業,當然可以緩解部分的問題。

第二個方面,社會既然對低端勞動力的需求,在大幅度地下降,那麼那些原來初中畢業去讀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其就業的範圍,也是越來越窄的。所以不如幹脆大量的取消,把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到大學本科的範疇,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具備應對智慧化數字化社會的能力。

本質上,這是一種“時間換能力”的教育理念,每個青年更長的教育時間,使之具備更好的知識和經驗水準,這樣在就業上,就可以適應更廣的産業範圍。說到底,新時代已經需要“全民知識分子化”了。

當然初級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完全取消,而是保留了最精華的一部分,一方面是能夠適應未來就業需求的方向,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很長時間內,一些初級工作也不會完全消失,總要給那些讀書不行的孩子一條出路。路

至於流動民兵和流動實習體制,那是一點都沒動,只不過時間推遲了,現在是在大學畢業後進行,這是因為新時代流動民兵包括流動實習,面對的各種職業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程度和複雜度,都是上升的,本身需要更高的知識和思維水準。舉例來說,就連民兵的軍事訓練,其知識含量也不同於以前了,至少要會使用電腦,進行簡單程式設計或者地圖編輯什麼的吧。

對於青年來說,不過是浪費了幾年就業賺錢的時間罷了,但仍然提升了能力和職業匹配度——這個很重要。人多學點東西、經歷一些事,成熟幾年,沉澱一下,就更能瞭解自己、接納真實的自我、找準自己的定位,避免幹得不甘心、不安心。年齡大幾歲。思想成熟、學習能力更強,會更有穩定性和可塑性,能跟得上科技革命的潮流。

這種就業推遲的戰略,也是與當下中國的共同富裕程度有關的,正因為社會的富裕程度高了,才可以在承擔在教育上更多的花費,讓每個青年能有更多的教育機會。

不過,對於教育質量的要求,一定都不能降低標準。所以有“三個保障”的要求。

第一個是保障師資,新政意味著大學的大量擴招,主要是職業技術條線原來的基礎研究型路線,其實招生規模和水平要求,都並沒有改變,還是佔高中生的2025)。會以國企提供為主,社會招聘為輔,大量的高階技師、富有經驗的工程師、管理人員等,都會作為師資力量,充實大學教育。

第二個是保障紀律,這一次的大學擴招,可不是搞那種西方的“快樂教育”,教育永遠是有其艱苦和枯燥性的,確實沒那麼多快樂,所以嚴格的教學紀律,永遠都不過時,對於學生的壓力,必須保持在一定的強度。

第三個是保障淘汰,讀不走的學生,只能淘汰。不會因為擴招了,就降低標準,初級職業教育之所以保留,也是有這個方面的考慮。

教育改革與就業延遲計劃,能夠這樣推行,背後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腦波模擬器這種科技的成熟與大規模推廣。現在的水準,已經達到了可以普遍提高學習效率50的程度,這種科技成就,使得願意讀書的普通智商的青年,能夠完成高中和大學學業的質量要求。這是滿足大學擴招的另一種“物質基礎”,有了這種科技,將使得職業技術教育納入大學,不會出現大學質量滑坡,和被迫降低教育標準的問題。

與就業推遲相配套的,還有人力資源部的退休推遲計劃。不過這個計劃目前還完全是個計劃,預估要在教育改革10年之後逐步推行。

原來的男性退休,普通人都是60歲,女性則是57歲,未來考慮推遲到6年。這並不是因為要減小養老金壓力的問題,而是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國家的富裕,高生活水平的背景下,人們的身體狀況遠比過去時代要強,到了原來的退休年齡,實際上根本沒有失去工作能力,有些人反而是能力最強的時候,過早退休可惜了。既然就業推遲了,那麼退休也推遲,整個結構才算是合理的。

中國的人均壽命,已經達到了8退休,還有至少20年頤養天年,這種年齡比例是更加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