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世界之巔的大開發

西元2007年5月的一天,世界屋脊西藏,省城拉薩。

彭國豐微笑著剪綵,臺下人們熱烈的鼓掌和歡呼聲響徹廣場,最後一條川藏鐵路終於開通了。這是“入藏9大鐵路通道”的最後一條,2條新藏、2條青藏、2條川藏、1條滇藏、2條分別從鳳鳴和凰棲這兩省入藏的鐵路,總共9條鐵路線。其實還不止,打通喜馬拉雅山隧道的尼泊爾西藏鐵路、藏錫鐵路和藏阿鐵路阿薩姆)也已開工2年,預計在2010年左右竣工,到時就是12大鐵路通道了。這最後的一條川藏線本來沒有計劃,不在150萬公裡國家鐵路規劃之內。但因為現在科技條件的成熟,對青藏高原的開發規劃“上調”了一個很大的程度,於是又增加了交通的密度。

隨著青藏路網的建設接近尾聲,又因為青藏光伏海超級工程的順利進展,國家對於青藏高原的開發計劃也不斷加碼。在彭國豐出任西藏省省委書記後,在他的努力下,目前的青藏地域開發,已經升級為一個目標3600萬人不滿員的14個標準市,其中拉薩、西寧、昌都為較大型城市)、涵蓋西藏、西康、青海三省的超級計劃。

要知道,開發青藏高原,最麻煩的還不是交通和經濟條件,而是過高的海拔,使得這裡的多數地區,由於缺氧而不太適合人類的生存,原來的藏人也是經過了上萬年的生存發展,才適應了這裡的氣候。普通的中國人,如果長期生存在這裡,因此而得病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

之所以現在能夠開始大規模地開發,是因為三項有點出乎意料的科技突破。

第一項是微型化的太陽能光電化學pec)分解水製氧技術。這是使用吸收光的半導體電極,利用陽光的能量來電解水,算是光伏科技的一個分支。基本上,當一個具有適宜屬性的pec半導體器件,浸沒在水電解質中,並受到陽光照射時,光子能被轉換成電化學能,它可以直接將水分解為氫和氧。這項成果的科技含量很高,基本代表了中國當代材料科學和介面電化學方面的最新科技水平。

這項科技解決的,就是實現了個人行動式的供氧系統,大致可以做到每個人負重1.2公斤其中裝置系統0.7kg,再攜水0.5kg,水用完了可以及時補充),就可以做到隨時供氧了,這就克服了高原上個人生存保持健康的最大難題——缺氧。

其實所謂出乎意料,主要就是指這項pec製氧科技。其餘的兩項,即微型光伏貼片及其儲能系統,以及電能發熱纖維,本來就是有意識地根據青藏高原的需求,在過去組織研發的——目的就是做出適合青藏生存的科技化服裝或穿戴裝置。

微型光熱貼片,可以理解為成千上萬的微型光伏板,用這些貼片作為衣服的最外層,透過微系統,在白天吸收光能,將光能轉化為電能輸入小型鋰電池,鋰電池又提供電能發熱纖維的電能,使其發熱,這樣就能讓衣物“自熱”,讓身體保持適合的溫度。透過這種方式,來解決青藏高原寒冷和溫差極大的問題。<101nove.製氧科技後,新的“青藏生存服”自然就升級了,能源都是來源於微型光伏貼片提供的光能,光能透過一個共用的系統轉化為電能,一部分電能做電解水,獲得氧氣;而另一部分電能透過電熱纖維夾層發熱,維持身體溫度。製取的氧氣,多數情況下是衣服上帶有一個鼻吸器,有點類似耳機,不過這個是“鼻機”,將它放在鼻子下面,開機後,製取的氧氣,就隨著呼應不斷進入人體,使得吸氧水平,能夠達到低海拔地區的同樣水平。而天熱的時候,可以去掉電熱纖維夾層,只使用供氧功能,就不至於悶熱。

這樣的生存服才配合植入人體的生物晶片監測健康資料,對於在青藏高原額國民,就能做到真正的健康管理和擁有“正常”的適應力,除了嚴重病人以外,無需考慮其它身體狀況。

不好的地方當然也有,每套生存服要比常規衣服大約重2.2kg左右,還是有點笨重的,天熱的時候好些,去掉加熱夾層,可以減重到1.2kg左右。但這樣的缺陷,顯然已經可以忍受,不至於影響外出生活。

同樣的科技,開始廣泛地普遍運用到所有的居住、辦公、商業等場所,光能製氧技術,讓這些室內建築不再缺氧,結合外出的“生存供氧服”,基本上已經可以保證,絕大多數青藏居民的日常生活,告別缺氧環境。

青藏高原的另一個缺點,是日曬非常厲害,所謂的“高原紅”嘛,這就需要依靠個人的生活習慣來彌補了——如果一直戴著各種遮陽帽,也要好很多。實際上,除了農牧業的農民以外,大多數人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不同的室內,高原日曬對他們的影響,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世界屋脊上的太陽,是上述新科技最好的能量來源,有點副作用,也是正常的。

正因為能夠徹底解決“人的問題”了,所以對青藏高原的開發,也完全提高了級別。這並不是因為中國的經濟,需要青藏高原作為新的發展極。而是因為青藏高原,本身具有極大的戰略價值,這是所謂的“中國之脊”,地理上的制高點。能夠讓這裡擁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對於中

國長期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對印度次大陸和喜馬拉雅山脈周圍諸國的掌控。

過去中國掌控青藏高原,全靠內地的支援。幾乎所乎有的重要資源,都要從內地運來。相比之下,如果能讓青藏高原大致能夠自給自足,能夠自身提供作為一個極重要戰略基地的主要需求資源的話,自然有著完全不同的戰略意義。

正因為青藏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彭國豐這個當年全國最年輕的市委書記,在較好地領導完成了喀什直轄市的初步發展後,被提拔為西藏省的省委書記,雖然西藏的經濟地位不值得一提,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地位都很重要,所以他這個省委書記,是不折不扣的重用提拔。

彭國豐來到西藏後,很快就推動了青藏交通體系以及青藏光伏海超級工程以外的另外兩個重要發展:第一個就是青藏的城市體系和配套經濟體系;第二個就是青藏水資源分佈和防災管理體系。

由於這兩個體系都涉及到三省協調一致的發展和配置,因此彭國豐當初的方案提報中央後,直接促成了“青藏大區”這個特別發展區臨時機構的設立,由一名國家副總理擔任青藏大區工委主任,彭國豐任常委副主任,兼西藏省委書記。

以西藏省大致相當於原時空去掉了藏東區域即西康的部分)為例,過去的居住帶主要是5個,藏南有3個,即拉薩澤當城鎮圈、以日喀則為核心的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城鎮圈、以林芝為中心的尼洋河中下游城鎮圈。然後就是以噶爾為中心的藏西邊境城鎮圈阿裡地區),以及那曲為中心的藏北城鎮圈。

根據上述的現實情況,又考慮未來的發展,彭國豐的計劃是用20年的時間,發展出一個“5+1”的西藏城市體系。所謂的“5”,就是以上有些經濟基礎的5個城鎮圈,包括拉薩、日喀則、林芝、噶爾和那曲這5個城市。

至於那個“+1”,則是在完成水資源分佈體系後,擇地在西藏的西北,建立一個新的標準市。西藏的地形特徵,也是西北高,東南低。由於南部高大山脈的阻擋,造成來自西南的印度洋暖濕氣流,無法前進到青藏高原西北部,所以青藏地區西北部降水很少,然而東南地區,則正好處於這些高大山脈的迎風坡,受地形作用,容易形成地形雨,故降水較多。

因此西藏的人口大都分佈在東南部,西藏的大江大河,也都分佈在東南部,除了藏西由於獅泉河印度河上游)等水系的存在,有著噶爾這樣的城鎮以外,整個西藏的西北,幾乎都可以稱得上無人區。

但是新時空西藏接近百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大約有一半都屬於這個“無人區”級別的西北地域,而且這些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沒有一個城市支撐的話難以開發利用。而且新藏鐵路2條)的西線,就是透過西藏的西北地域,抵達西藏東南的,因此交通條件已經具備,只要再能提供充足的水資源,那麼在西藏西北地域靠近新藏鐵路的地方,擇地建設一個標準市,就不是天方夜譚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