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未來熱戰的準備(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41章 未來熱戰的準備
西元2006年的春天5月,華京總參1號報告廳。
趙雲騰緩緩走進報告廳,看到他到來,面前呼啦啦站起了一群將軍:“趙老好!”、“校長好!”,他微笑著向大家揮了揮手,80歲的他,大約已經是中界資格最老的元老了,又當過國防大學的校長,可以說是部下和學生,遍佈中國三軍各大體系的關鍵職位。
李思華去世將近3年,他也已走出了悲傷。對他來說,生命中剩餘最後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夠親眼目睹美國的最終失敗,不管是用冷戰還是熱戰的模式來實現。
他今天是來聽一場新概念武器發展報告的。中央雖然希望最終能夠對美國“不戰而勝”,能夠讓美國在不斷加深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下自我解體,但作為軍人,自然要做好熱戰的準備。如果最終要透過熱戰戰勝美國,那麼不但要摧毀美國的核威懾能力,而且要透過其它的先進武器,迅速摧毀美國的主要武力。
所以就是五個部分:“天眼”看破美國的一切秘密;“攻堅”破解美國的一切防禦;“星海”創造無限的打擊火力;“金盾”抵擋美國的一切進攻;“黑洞”消除美軍大威力武器的破壞性。所有為未來中美熱戰而準備的武器系統,都是圍繞著這五個方向來發展的。說是五個體系,其實核心無非是兩個:破解對方的進攻,以及如何有效地進攻對方。
今天報告中提及的武器,有些已經有了雛形或者理論,但更多的還是設想,大部分可能在未來會被淘汰,或者根本實現不了。不過沒有關系,最終的體系,就是在這樣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
彙報者是總參技術中心的主任,一名少將,他走上臺後,先向著趙雲騰這幾個老將軍,行了軍禮,然後開始了他的報告。雖然只是一場推演,但今天的報告會仍然是全軍的最高機密,參與的人員,都是保密級最高的。
這名劉少將開宗明義:現有的武器系統,仍然處於相互確保毀滅的階段,中國並沒有能力,現在就能夠在自身損毀輕微的前提下,消滅美國的武力。所以今天彙報的一切,都是以20年以後,中國可能達到的科技水平來推演的,很多目前並沒有科技理論支援,而僅僅是根據需求來反推的。既然是按照20年來反推,那麼自然軍隊的準備目標,就是爭取20年以後,可以實現輕微損傷條件下,透過熱戰徹底打垮美國的最終目標。
整個推演的重點方向,是“精確數量打擊和防禦武器體系”。目前所有的精確武器,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昂貴,如果是對付美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大國,如果是按照當下精確武器的路子,肯定是對付不了的,所以一定要有數量,某種意義上,是能夠達到一定的精確度,但又犧牲了最高精度,用足夠的數量,來彌補精度不完全夠的毛病。而無論是打擊或者是防禦,都必須實現廣域的面打擊或面防禦,同樣需要足夠的數量,有了足夠的數量,才有足夠的火力,也才有足夠的防禦。
首先是天眼,天眼部分要解決的問題,無非是單向透明的資訊偵查。在一場超級大戰中,首當其沖的當然是太空的衛星系統,我國的衛星發展,再有20年,實現對南北美洲、歐洲和美軍其它全球基地例如澳新的完全實時監控,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防禦,美軍最可能的,就是使用核爆彈頭,用電磁輻射來摧毀我軍的衛星系統——其餘的反導彈等打擊模式,在我軍科技整體領先美國的前提下,美國很難實現摧毀我軍衛星系統的能力,而且太過昂貴。
所以目前設想的天眼攻擊和防禦的核心體系,是ep超強電磁脈沖彈和防禦系統,用彈頭攻擊,來摧毀美軍的衛星體系,而自身的衛星,要加裝針對性的防禦體系,使其能抵禦超強電磁脈沖的攻擊。
所謂的ep彈,也是“攻堅”體系的主要武器之一,當代任何大型的武器,不論海陸空天,內部必然有電源和微電子系統,都屬於超級ep彈藥落下來,半徑500公裡內,對手的所有電路一起失效,那麼甚至可以實現同時抵禦美國數千枚洲際導彈的攻擊,除非他們的導彈,也裝備了ep超強電磁脈沖防禦系統。根據美國目前的科研實力判斷,這種可能性較小,但也不得不防,萬一呢?
“衛星+雷達+滯空無人機”,是常規的天眼主要組合,這是完全的科技戰,還要考慮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另一個方向,就是在美國本土以及所有可能潛藏美國核生化武器的地域,深入敵人心髒,隱秘部署在其國土地面的“仿生化網格化智慧偵測單元”,例如每100平方公裡部署1個單元,如果有20萬個這樣的偵測單元被部署,就能監控美國2000萬平方公裡的軍事實控地域上,一切武器的發射並偵測其發射引數,用量子通訊器猝發訊號,通知到我方,然後進行對抗處置。
劉少將講述了2類天眼的模式,沒有繼續講下去,趙雲騰知道,肯定有其它模式,但目前即使對他們這些高階將領,也仍然是高度保密的。例如,劉少將完全沒有講,如何實現對各大洋中最具威脅性的美軍核潛艇的偵測,這自然不可能是疏忽。
攻堅部分,劉少將講述了三種攻擊模式。
第一種是上述的ep超強電磁脈沖彈藥。
第二種是電磁推進遠端數量打擊體系,例如在美國外海1000公裡外展開部署,電磁推進系統能夠打擊10002000公裡的美國內陸總射程2000到3000公裡),導彈透過這個推進系統,獲得2.5公裡秒以上的初速度,發射到距離地面300公裡高空的預定位置後,用自身攜帶的火箭發動機繼續助推加速,抵達目標附近後,導彈分裂,內裝至少1001萬枚以上的微小“珠彈”,雖然細小,但威力並不小,一則是速度極高,二則內裝全氮陰離子鹽或金屬氫炸藥。所以,這個系統可以看成是一種洲際超級大炮。
這種系統並不僅僅用於進攻,同時也用於防禦,美國批次型的洲際導彈,也可以用這種系統對付,因為可以對來襲導彈形成面打擊,即使是上千枚洲際導彈,碰到了這種系統的數十萬或者數百萬彈頭的攻擊,也根本不可能穿越這種防禦,不管怎樣變軌都不行,因為這個系統賦予彈藥的速度極高。
第三種是可以瞬間發射幾十萬個高強度脈沖的高能戰略鐳射,這種系統的難度是最大的,按照現有技術推測,某種意義上可能最多有“一發之力”,不太可能形成連續的攻擊能力,因為對能量的要求太高了——除非是中國在20年內能夠搞定核聚變,而且能夠實現小型核聚變系統,因為要發揮最大作用,必須是天基鐳射系統。
由於彙報是關於新概念模式的戰略打擊打,所以劉少將沒有提到軌道轟炸機、戰略轟炸等常規打擊模式。
星海部分,劉少將講述了兩種模式。
星海針對的目標,無需太高的精度,例如美軍的大型軍事基地,基本上是面打擊目標。所以一種思路就是放大型的電磁推進系統,如果能在2000到3000公裡範圍內,對每個基地推射千萬乃至上億的“珠彈”打擊,自然可以一擊而滅,沒有任何防禦體系,能夠抵擋如此規模的數量打擊。這大約是一種在電磁炮基礎上的發展版。
另一種思路,則是離心力武器體系。這是一種“無限彈鏈”的攻擊系統。數百萬發炮彈,連成彈鏈,在一個能量不斷離心甩動的過程中,達到非常高的速度後出膛,由於數量巨大,也能夠對敵人基地或軍隊聚集地進行超級面打擊。其實還是一樣思路的數量打擊系統,不過一個使用電磁推進,另一個使用離心力,底層科技不一樣而已。不過離心力體系的研發難度很大,不如電磁推進更有可能性。
金盾部分,劉少將講述了五種防禦體系,前三種就是上述的ep、高能鐳射和無限彈藥。另外的兩種,則是“柳絮雲”和人工智慧滯空無人機海。
“柳絮雲”是一種彈藥,當發現美軍發射洲際導彈等武器後,才發射這種彈藥,這種彈藥在敵人導彈的經過路線上,炸開形成一片廣域的“柳絮”,這種柳絮其實是非常細小的輕金屬材料,由於非常微小,因此能滯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如果敵軍導彈從這片空域經過,發動機就會吸入大量的金屬柳絮,造成發動機爆炸。
人工智慧滯空無人機海,則是一種成本較高的“柳絮雲”高檔版。同樣是在對方導彈發射必須透過的大致路徑上,快速部署大量的微型弱人工智慧無人機海,一旦對方導彈接近,就開啟自殺殉爆模式。
黑洞部分,著重於核生化武器攻擊後的及時處置,消除其二次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