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調查員的一天

柴蔚然在鏡子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穿著,“我們是共和國的眼睛和神經。”他默唸著調查總局的這句格言,新的一天開始了。

柴蔚然還屬於調查員中的“萌新”,大學6年畢業後,又經過了1年的實習,也就是在老調查員帶領下,熟悉調查員這份工作到底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學習調查的一些技巧。

中國的調查總局,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分支很多,不算警察系統的調查人員民事調查警察),直接隸屬於調查總局,並以經濟政策調查為主的人員,現在總數超過2000萬人,無疑是“吃皇糧”的公務人員中,最龐大的一個體系,畢竟他們要服務超過00萬家,還要執行很多其它的調查任務。

柴蔚然選擇這份工作,有很多因素,但其中的一個,是他非常贊同領袖對調查研究重要性的理論論述:

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是在追求平等的前提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那麼反應和回應民意,就是最基礎的一個要求。

西方號稱的民主,其實主要就是在兩個人中選擇一個,這樣狹窄的範圍,反應了真正的民意嗎?每個人的訴求是複雜的,這種選票制,其實本質就是沒得選——因為根本沒有傳達民意的“頻寬”。

西方可以同意民眾遊行示威,寫個幾個詞構成的短語,旁觀的人們能確認這些人的“民意”,但非常有限。如果他們要表述清楚,可能標語牌上,就必須有幾百個詞彙,誰看得清楚?這就是沒有足夠的“頻寬”。

美式民主的本質,就是用表面上似乎給了民眾已經充分體現的權力,而事實上透過極限地壓縮“傳達頻寬”,到接近於零,讓你幾乎什麼真正的民意,也表達不出來。

最容易上當的,就是不懂科學的搞文學和藝術的人,因為這些人易於自大而疏於邏輯性的自省,往往能夠被忽悠一大批。但對理工科通達、有著“科學化思維”的人,相對就困難大一些。因為從科學的思維出發,一眼就可以看穿,這種民主制度要體現民意,在技術上就是完全不可行的。幾乎為零的資訊或者說傳導頻寬,你能傳遞什麼有效的民意?

中國當然不能這樣忽悠人民,民意的傳達,必須要有足夠的傳導頻寬支援,調查員這樣龐大的職業體系,就是中國建立的這個“傳導頻寬”體系。什麼是共和國的眼睛?當然就是調查研究;什麼是共和國的神經?當然就是把準確真實的資訊和民意,傳導到國家的上層建築。

調查研究,如果用工業的語言,那就是一種“真實測量”,精度越高,決策就越精準和有效,最終問題就解決得越徹底、越根本。

柴蔚然對於領袖的這套理論非常信服,也由此認定了調查員這條“職業路徑”非常有意義,這是他透過考核加入這個體系的重要原因。

柴蔚然看了看廠門口,上班時間已經過了,靜悄悄的,他向認識他的門衛,打了一個招呼,走進了廠區。

這是一家名為“康潔醫學精密儀器公司”的混合制企業,原來是純粹的私企,突破了最初的發展瓶頸後,老闆白濤申請了政府投資基金,變成了混合制企業。那以後企業就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現在已經是一家年銷售幾億元的中型企業了。

柴蔚然剛剛接手這家企業的調查員任務,前任調查員在這個城市,已經年滿三年,他的妻子也是調查員,兩人雙雙調任到其它省去了。

想到這裡,柴蔚然有點煩惱,就是家裡在催婚,可他還是一條單身汪呢,調查員的物件,最好是屬於4流範圍內的流動人員,這樣可以向組織申請,每一次總是夫妻家庭一起遷移,免得因為是雙職工而兩地分居。

房子什麼的是不用考慮的,調查員的組屋是“一次交費,組織調配”,在工作的某個城市買好組屋後,等到遷移的時候,把組屋交回給組織,而在新的城市,組織就會事先安排好類似的組屋,換套證件就可以,無需每一次都先賣出,到新城市再買入,而且如果兩個城市有差價,也無需再補差價什麼的,這都是組織去做好協調,包括基本的生活家電和傢俱,也是直接配好的,基本相當於精裝修的水平。

所有的流動人員,各種幹部,生活上是簡單的,拎包入住。自己在老城市有什麼捨不得的自己帶來,有什麼要添置的自己解決而已。

柴蔚然雖然還是條單身汪,但在父母支援下已經購買了組屋,所以在生活上並沒有什麼困難。即使沒有組屋,也可以申請租賃每個城市的“流動人才公寓”。

真正比較麻煩的,還是夫妻雙方的流動工作配套。如果兩個人不能協調,就很麻煩,長期的兩地分居,當然會出問題。一般的解決並不是問題,屬於體制內部的都可以協調,但是如果一方屬於非國有體制,那麼如果需要辭去工作,就比較麻煩,因為陪伴去了新城市後,還要找新工作,未必有原來工作讓自己滿意。

所以屬於“流官流吏”的幹部,大多數都傾向於找體制內的物件,這樣雙方的工作配套不成問題,現在的男女比例也基本達到了男女各半。不過這始終是一個比較狹窄

的範圍,總是有很多最終的結果,另一半還是體制外的。

沒有任何體制是完美的,在柴蔚然看來,流動體制帶來的這些不便利,當然就是其中的部分缺陷。有一種說法是,在組織看來,這種生活上的不便利,本身是對革命精神的一種考驗,如果這都克服不了,顯然也沒有提拔重用的必要性。不過柴蔚然本人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這算什麼考驗呀?

來到康潔的銷售部,他收拾起自己思緒的飛散,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工作上,他要對本月的銷售資料進行一些核對,分析其中變化的趨勢,實際上,他也算是康潔編外的一個“資料分析員”。

他把康潔本月的資料數,匯入調查總局的一個平臺,並輸入自己的密碼,這是調查總局的一個基於資料探勘技術的資料分析軟體系統,這是在若幹年積累了無數資料,發展出來的資料庫應用軟體,只能提供調查員使用,目前還屬於保密軟體,未來是否提供企業直接使用,現在的爭論還很激烈,沒有定論,就算最後批準,肯定也是相比調查員更多的限制性使用。在總局那裡,已經基本做到了對監測行業的全範圍統計分析,以及由此匯出很多經濟趨勢預測,這當然有重大的價值,很多需要一定的保密。

看到軟體執行後對康潔的一些判斷,柴蔚然開始思考,然後他開始走訪各個部門,印證對照他內心的一些問題,並記錄一些他認為值得未來注意的說法。

銷售部之後,是財務室,與財務主管核對了當月主要的財務流水和總量資料,這些資料,他還會到銀行進行後繼核對。然後是人力資源部,對勞動工資的情況進行核查,這些也要後繼比對各個勞動服務公司的資料。

每個月這樣的資料,都會彙總上去,在各個平臺進行廣泛的分析。例如地方黨組織和政府,他們有自己的軟體平臺進行與中央平臺不同的分析,瞭解本地的産業發展、産業趨勢、勞動人口狀況、薪資福利的變動趨勢、各項政策的執行情況等等。

柴蔚然知道,調查總局有專門的部門,就是基於這些資料調研和分析地方黨組織和政府的應對之策的,他們的調研結果,對當地官員的未來仕途影響很大。而在解決問題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則是官員“優秀程度”最有利的證據。

柴蔚然要確保的,就是企業的所有資料都是真實的,各種反映的說法都是有依據的。所以調研的範圍,從來不限於企業,而是包括一個企業的“周邊生態”,例如銀行、其銷售的客戶、其供應鏈的企業、勞務服務公司、物流倉儲公司等等,這些資料和事實彙總在一起,彼此吻合,才能保證他的調研結果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