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走不出衰退的美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86章 走不出衰退的美國
西元1984年7月,洛杉磯奧運會時刻。
美國總統羅納德.裡根正在觀看電視,因為是美國田徑之星卡爾.劉易斯的200米決賽,這是他喜歡的節目,而劉易斯也是他喜歡的明星。
劉易斯毫無疑問地贏得了冠軍,他興奮地大力鼓掌。但很快,電視節目轉向了“馬球”,一個中國人塞進奧運會的專案,猶如棒球或者足球隊,兩隊人在馬上用球杆擊球入球門,來決定勝負的專案。因為對抗激烈,美國人很喜歡,所以電視臺幾乎轉播了每一場比賽。
裡根嘆了一口氣,站起來關掉了電視。看到這個中國專案,讓他感到不快。
新時空的1984年,是中國在與奧運會組委會博弈了幾十年後,雙方終於達成協議,中國加入了奧運會的“大家庭”。
之所以拖了幾十年,一開頭是奧組委不願意吸納中國要求的東方比賽專案,後來中國又提出對奧運會主題的反對,認為所謂奧利匹克運動,來源於古希臘戰勝波斯入侵者之後,古希臘慶賀勝利的這個歷史淵源,純屬偽造,作為一個全球運動會,以此為歷史根基,當然不妥,堅決反對。
這就把西方的奧組委惹毛了,很長時間雙方互不理睬。但問題是,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前幾屆的奧運會,中國、次大陸和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全部拒絕參加,本來有奧組委的,也都退出。這樣每次就有40多個國家缺席,奧運會還有什麼代表性呢?
尤其是1980年,美國帶領西方等幾十個國家抵制莫斯科奧運會,這下好了,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蘇聯帶著它的小弟國家們也抵制,如果中國這一幫國家再不參加,新的奧運會可能有70個左右的國家不參加,簡直是慘不忍睹,連續兩界這樣,奧運會可以考慮關門了。
而且隨著中國的經濟佔據全球的半壁江山,中國體育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1981年的在原來“亞太運動會”基礎上擴大的“亞非拉運動會”,吸引了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以及蘇聯的亞洲加盟國參加,轟動了全球,觀察家們都認為其水平已經不低於奧運會,甚至開始把“亞非拉運動會”與奧運會相提並論,稱之為全球兩大運動會。而奧組委還沒法反駁,奧運會也沒有吸引全球全部國家嘛,與亞非拉運動會有多大的差別?
這就叫形勢比人強,奧組委高傲的白人心態,被迫調整,不得不接受新的現實——中國人有著最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樣搞下去,最終亞非拉運動會超過奧運會,並不是什麼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最終奧組委被迫捏著鼻子,與中國體委簽下了一連串的,他們內心認為的“不平等條約”,除了將奧運會的來源,修改為“西方傳說故事”,以及允許大量東方體育專案成為奧運會比賽專案,完全修改奧運會專案構成以外,還包括對奧組委自身進行改組,大量中國和其它“中國系”體育人士,進入奧組委任職等等。
在這樣的變革背景下,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終於成為中國等國第一次參加的奧運會,一個各方面東西平衡的奧運會。
裡根很清楚圍繞奧運會發生的一些爭鬥。在他看來,奧運會的變革就是全球變革的一個縮影——中國人正在一切領域,逐漸佔據上風,修改著原來西方優先和統領的一切規則,使之變得有利於中國。沒有辦法,誰讓中國的經濟力量如此強大,甚至在軍事力量上,全球也逐步承認中國開始甩開了美國呢?
美國的軍費已經差不多翻了一番,都快2500億美元年了,但還是追不上中國。例如核航母艦隊,中國以每年新增一個艦隊的速度發展,絲毫也不停頓,到1984年已經達到了17個艦隊,而美國才有13個,而且幕僚們警告說,除非美國進入戰時狀態,否則美海軍最多配置15個航母艦隊就是上限。而中國呢?cia報告他們的海軍刊物,公開宣稱第一步計劃,是完成36個核航母艦隊,實現全球駐紮。這是什麼意思?未來他們還要駐紮大西洋嗎?
氣憤歸氣憤、憋屈歸憋屈,這都沒有用,實力才能決定一切。但複興美事實力的源泉,是經濟和工業能力,偏偏這個方面,是裡根現在最頭疼的。
上一次裡根接見産業界大佬們的時候,i101nove.eo就曾經憂心忡忡地對裡根彙報,現在除了技術差距,美國還在另一個領域遭遇了重大的阻礙,中國因為ict技術的領先,所以幾乎所有的産業國際標準,都是中國人制定的,他們在全球市場先入為主,美國企業的産品必須符合中國制定的標準,才有可能在市場上公開銷售,要不然其它國家幾乎不會接受,甚至包括美國的歐洲盟國。本來美國産品的價效比就比不上中國,再加上標準劣勢,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裡根又能怎麼辦呢?他已經盡量為企業界和資本家們創造良好的條件了。他推行的所謂“裡根經濟學”,“精簡”政府,減少公共開支,把所得稅降低了25,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進一步減少對商業行為特別是金融的管制等。這一系列的措施,本質上就是國家意志讓位於資本意志,殺貧濟富,盡量由資本家說了
算,盡量給資本家創造便利條件,這是新自由主義的“小政府,大市場”,與羅斯福時代的路線,恰好是相反的。
按說這種政策應該能為美國吸引足夠的資本,因為給資本運作提供了大量的便利嘛,有利於吸引大量國外資本,流入美國來購買美國資産和國債——代價是老百姓的收入提高緩慢,貧富差距急劇拉大,中産階級的規模急劇下降。
他和幕僚們本來計劃,以大量國外資金為保障,引導國民超前消費,這個效果是有的,現在美國國民人均消費額達到其儲蓄額的1.5倍,導致儲蓄率從戰後佔gdp的40,降到了2不到;同時美國政府自己也開始大量地“製造”赤字——美國政府的債務水平已經上漲了2.5倍,用於在軍事科研和軍工生産中,投入大筆的資金,這樣的財政、貿易雙赤字經濟,讓政府和民間一起借債消費。一個擁有近2.5億人口和旺盛消費能力的龐大市場就此形成,以消費能力論,它相當於近四個西德。
除了同樣金融化的英國,其它國家當然不能這樣做,這些國家就只能形成産能遠超內需的情況,由此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也就此形成。美國透過金融剝削其它國家,彌補自身債務的大迴圈,就可以形成——美國市場旺盛的需求,成為拉動各個製造業國家經濟,最重要的發動機;各國透過貿易順差,積累大量的美元,而為了保障這臺“發動機”的正常執行,為了讓了美國人有錢繼續消費,就得不斷把儲備的美元,再投回到美國,購買美國國債。
所以錢也有了,做工的奴隸也有了,美國人集中精力在軍事上對付中蘇的大格局就可以形成。
戰略非常精妙,但從理論來到現實,美國人發現,無論在哪個領域,他們都碰上了銅牆鐵壁——中國人的阻擋。
加息與打低油價之後現在的油價只有12美元桶),確實讓美國的通膨立竿見影就降了下來,滯漲經濟危機解除了一半——那個代表通貨膨脹的“漲”字消除了,可問題是經濟狀況,仍然是停滯的“滯”呀。
大量的歐洲美元,以及在發展中國家的美元,確實回流了美國,但並沒有推動美國的投資和發展,資本家們發現,他們可以投資的大多數産業領域,都很難對抗中國人,做不到他們那樣的價效比。
雖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現在已經不比美國低什麼,但問題是,中國的産業規模又大又全,這種全産業鏈的格局,使得他們的産品,更有規模效應,配套非常完整,從而整體從成本到質量,就形成了高價效比。而在美國投資的話,單單要配齊全部的配套,例如各種零部件,就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從降低成本的角度出發,還真的不能使用美國本土的零部件,最好是從中國進口。
更讓人絕望的是,大多數實體産業,美國的勞動生産率,現在是落後於中國的,同樣規模的勞動力,中國能夠生産得更多更好,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産業界,大量使用了ict科技等來提高勞動生産率,美國要趕上這樣的先進水平,需要的投資規模是巨大的。
所以實體産業最終得到的結論就是——沒戲,投資的結局,大機率是虧損,這讓那些資本家們如何下得去手?
實體産業不行,那麼在金融資本運作上發力呢?本來一個目標,就是收割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