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海洋和森林經濟下的鄉寨(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92章 海洋和森林經濟下的鄉寨
黃色的沙灘,從遠處海水邊開始向高處延伸,一直到陸地邊界的松樹林邊。沙灘沿著海岸線漫延,直到望不到盡頭的地方。淺藍色的海,黃色的沙灘,深綠色的松樹林,美麗的海濱風光,讓人一下子心曠神怡。
趙雲騰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望海寨的主任得意地向他說道:“首長,怎麼樣?我們這裡美吧?”
趙雲騰狠狠地點了一下頭:“很美!”海灣曲曲折折的海岸線,如同裙擺的花邊,像是浪花的筆,蘸著海水,畫在岩石和沙灘上。望海寨就像一顆珍珠,恰到好處地嵌在這裡。他覺得,鄉寨的名字起得很好,“望海寨”,名副其實地守望著眼前的一片碧海。
“首長,帶您去見識一下我們的淺海養殖區,這是寨子現在的主要經濟來源,我們寨就是以海洋經濟為主的,和內地耕作為主的鄉寨差別很大。您可能會吃驚的!”
趙雲騰哈哈一笑:“那我倒要見識一下,到底怎麼一個讓我吃驚法。”
趙雲騰來這個寨子,是來視察基層部隊“軍民共建”的相關工作的一環。結果碰上了個健談又熱情的鄉寨主任。
登上船後,柴油機的聲音響起來,就像是在不斷地敲門。不到二十分鐘後,船開始接近主任所說的淺海養殖區,趙雲騰還專門用望遠鏡望去,立即大吃了一驚,倒吸一口冷氣!
那是無邊無際、望不到頭的海上牧田!應該是用浮箱,將海面割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有的方塊裡,他還能望到那是他認識的紫菜。他回頭看著主任,有點不相信地為他:“這都是你們寨的?有那麼大規模?”
主任自豪地回答:“那哪能呢?這裡有幾十萬畝呢。屬於我們寨子的,有3萬畝,不過明年又準備擴大了,最後我們寨,準備搞到10萬畝。”
“那可也不小了,這規模化起來了啊。”
主任開始如數家珍地向他介紹。這個主任可是1950年“畢業”的流動民兵,然後來到望海寨工作,現在可以算得上是淺海養殖的行家裡手了。
這裡的淺海養殖,可不僅是單單擴大規模,更重要的是向深度進軍,目前養殖深度,已經從最早的15米發展到30米水深,專家說未來會發展到100米水深。
養殖基本分三層,一層是底播,就是養殖那些埋棲性貝類及海參等無脊椎動物,把種苗直接播放在適宜海區的海底養殖;
一層是筏式養殖,用各種平臺式、排架式、延繩式等型別的筏架,進行大型藻類海帶、裙帶菜、石花菜、江蘺等)、貝類貽貝、扇貝、牡蠣、蠑螺、鮑等)及其他海産動物的養殖。
還有一層是網箱養殖,就是一定規格的方形或圓形網箱,網箱成排、成組地固定於淺海,而網目的大小,隨養殖個體大小而變更。放養後定時、定量投餌。主要是養魚和蝦。
主任還遺憾地說,望海寨沒有適合的海灣,否則現在還開始試驗港灣增殖放流,即將魚、蝦類一定規格的苗種,在適宜的港灣內,放流增殖,而後捕撈。那可都是一些名貴的水産,例如對蝦、黑鯛、烏賊、牙鮃、大黃魚等。
為了實現這些養殖,近年望海寨和附近的鄉寨,可是建了不少人工魚礁,以及移植大型藻類。在科技發展的支援下,各鄉寨的養殖水平也不斷提高,像望海寨,屬於“魚貝藻”的多營養層次綜合生態養殖體系,還有其它“魚貝參”等多種其它體系。
主任有點得意地說道:“我們南方養殖的條件,我覺得要比北方,例如渤海的條件好。我們這裡冬天不會凍,幾乎沒有季節的影響。他們那要是冬天太冷結冰,可是會凍死這些海産,導致損失的。”
趙雲騰籲了一口氣,問道:“産量能達到多少?”
主任搖搖頭,說:“不同的種類區別很大的。去年平均大約每畝海田,能夠産2噸水産吧。海田的一個好處就是立體的,從海面到海底,都可以養殖不同的種類。”
這個數字仍然把趙雲騰嚇了一跳,非常高産了。他又問道:“知道現在全國淺海養殖有多大規模嗎?”
提到這個,主任有點興奮:“發展可快呢,去年全國養殖産量已經突破了2000萬噸,我看再有10年,1億噸都有可能。”
趙雲騰心想這個發展法,恐怕很有可能。要是能發展到1億噸,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就算未來有20億人,如果全部國內消費的話,就能達到人均50公斤水産,這是什麼概念?而且這還僅僅只是淺海養殖,還有內地淡水養殖和深海捕撈呢。
他恍惚記得,前世中國的年水産産量,好像超過了5000萬噸,而在新時空,海岸線可是增加了幾倍,估計最終幹到2億噸水産都有可能,人均達到100公斤?消費不了那麼多吧?肯定還需要大力出口。
他向主任感嘆說:“淺海養殖加上淡水養殖,水産可真成為國家在耕地和森林之外的第三糧庫了。”
主任一拍大腿,說道:“那可不!如果不是內地很多人不習慣吃太多水産,我看水産養殖,早晚超過森林的産出。”
趙雲騰笑著搖搖頭,
對於內地的大多數人,水産雖好,卻不能當飯吃。
他想起了曾經去過的一個森林鄉寨,在大興安嶺的大山裡面。
森林的鄉寨,與普通鄉寨是不一樣的,最大的區別,就是每個森林鄉寨是2萬人規模,是普通鄉寨的4倍。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森林中的鄉寨,相對孤立,分隔很遠,尤其是離開城市比較遠。
所以為了生活配套和娛樂商業的需求,就必須強調單個單位的規模,有了2萬人這種前世一個城鎮的規模,才能配套得比較齊全,很多公用設施,也才有經濟性。不過就是管理的地域比較大,每戶人家為了進行自己管理的100畝林地的生産,每天都要先坐車,再騎馬或者騎驢來回趕路,而鎮上則剛剛配了一架直升機,用來巡航和救險。
沒辦法,整個鄉寨管理的林地,高達75萬畝500平方公裡)。林民們去管理自身的林地,走個二三十公裡是尋常事。幸好現在林區的山間公路開始完善了,林民們可以先坐公交到自家林地附近,再騎驢趕馬去工作。
那個名叫“明珠寨”的森林鄉寨,還是發展得比較完善的,已經有了三次産業的框架。
其第一産業是種植和養殖業,這是發展得最完善的。每戶的特色養殖,至少都有56個主營專案。種植的多數是中藥材赤芍、金蓮花、花返魂草等20餘個中藥材品)、蘑菇、藍靛果、靈芝等;採集的有紅豆、偃松籽和野生藍莓等;養殖的,就是豬、牛、羊、鹿、禽雞鴨)、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