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阿富汗戰爭與天佑美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74章 阿富汗戰爭與天佑美國
西元1979年12月17日,中央軍委1號彙報廳。
李思華走進彙報廳的時候,全體軍委委員和與會的參謀人員起立,向領袖致敬。她已經很少參與具體的會議了,這一次關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決策會,她很重視。
已經73歲的李思華,仍然步履矯健、神采飛揚。看上去彷彿沒有進入高齡,染黑的頭發讓她似乎只有五十來歲的樣子。
全體入座後,軍委主席李洛示意會議開始,總參謀長趙雲騰親自彙報。
首先給出了結論,蘇聯入侵,已經箭在弦上,即將發動。
據悉,8~10月,蘇聯派遣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進行實地勘察,並以援助為名,已經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馬紮裡沙裡夫、巴格蘭、赫拉特等戰略要地;同時以檢查武器為名,封存阿政府軍的輕武器,拆除重灌備,使其失去應付突變的能力,其實已經發動了。
而包括衛星在內的多個情報來源證實,蘇軍在蘇聯阿富汗邊境,正進行史無前例的密切調動,1415日兩天,已經將103、105這兩個精銳的2個空降師,運送至接壤的阿富汗邊境。蘇聯在中亞地區的其餘6個摩步師也在調動中。這40集團軍所屬的8個師,總兵力近13萬人,坦克2000輛。
總參預計蘇軍主力將由東向西突擊,目的地是首都喀布林。輔助突擊部隊,由西向東方向突擊,目的地是坎大哈。從衛星情報分析,蘇軍2個攻擊集團正在成型中。
<101nove.fia人員,親自對衛星情報進行了地面偵察,確認了情報的有效性。
因此從軍事方面可以確定,蘇軍大機率,會在12月下旬發動對阿富汗的侵略戰爭。
在趙雲騰對獲得情報的仔細分析後,與會的人員已經對這場戰爭確認無疑。現在的問題是,蘇聯為什麼要發動戰爭,想從戰爭中得到什麼?以及中國的對策和態度。
軍委委員、國防部長丁勝感嘆說:“蘇聯這是瘋狂了呀,打下阿富汗,他們能得到什麼?不但破壞了與我國的合作基礎,而且面對的明顯是整個伊斯蘭世界,這是用侵略的方法,打到了這個世界的邊緣嘛,伊朗與巴基斯坦必然反應強烈,這直接威脅到了他們國家。美國本來在波斯灣以東,幾乎毫無立足之地,現在他們有了一個影響這個地域的機會。”
與會的軍委委員紛紛發言,最後李洛請領袖指示。
李思華搖搖手,微笑著說:“談不上指示。我只說我的一些想法,你們參考。”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決策,必然是一個在其內部也有爭議的決策,因為國際影響肯定不好,導致我國與美國對蘇聯的壓力。但蘇聯為什麼這麼做呢?”
“我們只要看一下,阿明幹掉塔拉基以後,他現在怎樣幹的就清楚了。他已經得罪死了蘇聯,現在努力在清洗親蘇派。並且向我國和美國表現親善,試圖與我國和美國建立特殊關系,來抵抗蘇聯的壓力。”
“阿明此人在阿富汗國內、尤其在軍內,極高。蘇聯單單透過政治鬥爭,已經對他無可奈何,如果不出兵,蘇聯就必須接受所謂“失去阿富汗”的苦果,蘇聯對阿富汗幾十年的經營,將化為烏有。這些年蘇聯雖然內部日益嚴重,但外部的形勢還不錯,與美國並列的態勢明顯。驕傲自負的他們,願意失去阿富汗嗎?當然不願意,這是蘇聯不管負面效應,一定要拿下阿富汗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推動力。”
“阿富汗在地緣上當然很重要,但並不是蘇聯決策的根本原因。他們拿下了阿富汗,取得了中亞的樞紐地位,當然有極大的戰略意義,保護了自身中亞的4個加盟共和國,對巴基斯坦和伊朗形成了威懾,使得他們在這兩個方向具備了與我國同等的軍事威懾力。但蘇聯應該很清楚,以我國在伊朗和巴基斯坦的佈局和基礎,他們並不能將阿富汗作為進攻基地,實現其最終打通印度洋路上通道的目的,我們一定會擋住他們。蘇聯能夠取得的,只是前進了一步。所以這雖然可以說是第二推動力,但影響力相比第一推動力相差很遠。”
“說到底,還是為了大國,他們無法容忍一個蘇聯邊境相鄰的小國都搞不定。現在蘇聯高層傾向於安逸,對西方的鬥爭態度不堅定,但他們無法容忍自己本來的勢力範圍丟失掉,現在的阿富汗,就被他們認為屬於這種丟掉固有勢力範圍的事變。”
“理解了蘇聯的動因,我國的策略就很清楚。阿明此時不斷向我國求援,試圖挑動我國來對抗蘇聯。可是我國幹嘛要支援一個與我們思想和制度完全不同的軍閥呢?雖然阿明表面上說自己是馬列主義,為此讓我國付出與蘇聯走向完全敵對的代價?蘇聯在戰爭開始,必然會與我國協調。我國的態度應該是,蘇聯如果能快速佔領阿富汗並穩定局勢,我們要求蘇軍盡快撤出,這一點我認為他們會同意。但第二種可能性更大,蘇聯將陷入一個與美國伊拉克戰爭同樣的陷阱,這場戰爭會拖住蘇軍十年二十年,會嚴重損耗蘇聯的國力。”
李思華暫時停下了闡述。委員們議論了起來,如果沒有此前伊拉克戰
爭的例子,大家都不會相信蘇聯會在阿富汗陷入困境——實力相差太大了嘛,與會者多數都是將軍,單單從軍事角度,他們判斷蘇聯一個月內,佔領所有阿富汗的重要城市,綽綽有餘。
趙雲騰補充說明瞭總參的研判:蘇聯入侵阿富汗,肯定將使得整個穆斯林世界反對蘇聯,阿富汗算是穆斯林世界“母體”的一部分,與中國此前在非洲穆斯林國家完全不一樣,那裡是“子體”,除了信仰,穆斯林世界並不關心非洲,但對阿富汗的態度完全兩樣。可以預料,針對蘇聯的“聖戰”必然發起,而這一次站在背後的將是美國,他們可以透過海灣國家,聯通伊朗和巴基斯坦,從而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援。蘇聯面臨的局面與美國在伊拉克戰爭時的情況,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中國採取何種態度。
李洛笑了:“我們的態度應該很明確,外交上嚴厲譴責蘇聯的入侵,對阿富汗人民抵抗蘇聯的正義鬥爭,同情和支援。但在軍事上嚴守中立,不參與鬥爭,靜觀美國透過巴伊兩國支援阿富汗抵抗力量與蘇軍的戰爭。我們不參與,美國要形成對蘇聯形成有效放血的壓力壓,其支援的規模就必須很大,讓這兩國去消耗國力吧。”
委員們都笑了起來。李思華感嘆說:“這種聖戰很不好應付,當初在伊拉克,我國、伊朗與蘇聯,訓練了無數的戰士,他們與美國血戰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與大國展開遊擊戰的經驗。阿富汗多山區,打遊擊戰的便利性,遠遠高於伊拉克,蘇聯面臨的局面,甚至比美國更差。中東這些國家,這些年積累的豐厚的石油利潤,財政上非常寬裕,足以大規模地購買武器,支援阿富汗。蘇聯這只熊,還是因為過度的自負,要跌入一個很大的陷阱了。”
“我個人認為,蘇聯在阿富汗唯一的勝機,除非是模仿我們在次大陸和非洲,派遣巨量的基層幹部,對佔領區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造,在阿富汗社會培養出大量真正支援蘇聯的本地政治力量和幹部群體。只有這樣深層次的介入,得到了大規模阿富汗人的支援,他們才可能戰勝遊擊隊。”
“但如果實施我國的策略,意味著蘇聯要動員的,可不是十幾萬軍隊而已,而是至少百萬規模以上的綜合隊伍。蘇聯現在並沒有這樣的基層幹部群體,而且以蘇聯的産業結構,這是純粹的輸血,無法得到回報,阿富汗這裡,無非是能夠建立起一些採礦業,但蘇聯並不缺乏任何一種阿富汗可以提供的礦産,經濟迴圈無法形成,所以即使他們有幹部基層能力,也不可能實施這種消耗更大的中國模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