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大西北的變化與準備

在蘇聯密切地關注阿富汗政局的時候,趙雲騰開始了一次對西北的考察,名義上,他當然是視察當地的軍隊情況,但他還想看看在紅旗引水工程的影響下,現在西北的經濟情況。如果阿富汗的變化,還是如同原時空的話,西北有著強大的經濟基礎,在後期中國才有更大的行動可能。

他的行程並不是從陝西或者山西開始的,他前不久才去過這兩省,這一次,他要從綏遠省開始,考察綏遠、寧夏、甘肅北部,最後入疆,抵達天山和西域,最後的終點,當然是塔什庫爾幹的塔城縣,那裡是中國與阿富汗唯一接壤的地域。

在上次考察過的陝西和山西,他已經看到了紅旗調水工程的效果——按照兩省的監測,1978年相對於1969年,兩省的降雨量增加了數十億立方米,這使得陝北以及山西缺水的狀況好了很多。

利用降雨量的增加,這兩省徹底完成了全省的綠化覆蓋工程,上次趙雲騰專門乘坐直升機考察,兩省從上空看去,已經沒有那些以往隨處可見的黃色“天窗”了,那些曾遍佈突兀岩石、裸露黃土和稀疏植被的地塊,就像是人類禿頭植發成功了之後的效果,被茂密的森林和豐盛的灌木草原所替代。

當他在地面考察的時候,到處都是連片的經濟林和生態林,枝繁葉茂、鬱郁蔥蔥,漫山青翠。綠化的成功,使得持續了數十年的黃河治理工程,實現了最高的目標,

現在陝西和山西的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了65,因此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量,大約下降了80以上,雖然黃河並不能完全變清,但水質現在已經變得比過去不知道要好多少。

讓趙雲騰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配合綠化工程的淤地壩建設,這種壩,將攜帶泥沙的河水攔截,等待泥沙沉積後,把清水引入河道,沉積的泥沙逐年增多,就變成了人造小平原,被稱為壩地。壩地由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來的表土層淤積而成,含有大量牲畜糞便、枯枝落葉等有機質,土壤肥沃,是高産穩産的基本農田。

一邊攔截泥沙肥田,一邊造林育草,難怪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改善得那麼快了。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原來是“黃中找綠”,現在則是“綠中找黃”,幾乎都已經看不到“泥沙滾滾”了。

這是一種良性的正向迴圈,水資源多了,生態就改善得快,而生態改善了,又讓水資源不容易流失,大量原來貧瘠而缺乏經濟效益的耕地,現在逐步變成了高産田,發展工業也不再被水資源的約束所困擾。

産業有了承載力,原來對人口的限制,也就開始放開,陝北的人口,原來只有一個延安標準市,現在榆林獨立成為了標準市,人口規模迅速翻了一番。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人口,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産業;沒有産業,人口就沒有消費力。這就是一個“盈利”閉環,現在這個環,放大了一倍的規模。

趙雲騰還記得考察時其中一個場景,是在榆林市的榆溪河,那裡的榆溪河水,緩緩流動,清澈見底,岸邊林草綿延,風景如畫,跑步鍛煉的市民隨處可見。黃河流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就應該是這樣的。

從綏遠原時空內蒙中部)到寧夏包括原時空內蒙西部),趙雲騰發現,情況的變化相對陝北和山西較小,但趨勢是一樣的。

按照專家的解釋,從新疆來的水汽,在這裡下降成雨的機率,是比不上陝西和山西的,陝西和山西的海拔,平地一般在1000米左右,但是有很多2000到3000米的山峰,於是水氣流,容易被山地阻隔,變成雨水。

但是從綏遠到寧夏,北部大都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是戈壁沙漠,無遮無擋;中部條件比較好,有黃河貫通而過,形成河套地區,分前套跟後套,是精華區,包頭、歸綏、銀川等大城市,多在此區;南部是以鄂爾多斯高原為主體,也是比較缺少遮擋的。

說白了,這就是個南北高,中間低的兩高夾一溝的地理環境,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高山,水汽很容易呼嘯而過,雖有效果,但相比山陝就差遠了。

要解決這裡的缺水問題,還是需要等待紅旗輸水工程的後半部分,現在完成了1000億立方,基本是滿足新疆為主,要到第三段增加到1500億立方時,才會有部分水透過管道工程輸送過來,那個時候,才是綏遠和寧夏的氣候,徹底變化的基礎。

所以這兩地的産業,確實變化還不大,人口是嚴格控制的,農牧業是限制發展的,而工業以採礦和冶煉業為主,主要還是底層的資源型産業。這裡的大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這兩省的情況,讓趙雲騰心思有點沉重,征服自然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到了甘北,他的心情反而好了起來,這裡的變化是明顯的,關鍵在於已經有了來自新疆輸入的50億立方米水源!

紅旗引水工程,到1978年底,完成了前面2個階段的1000億立方米引水,其中700億立方是留在了西域省塔裡木盆地為主),而其餘300億立方引入了天山省,準格爾盆地分到了200億立方,而吐魯番盆地分到了100億立

方,從吐魯番盆地又分了一半延伸到甘北。

這樣做並不算最有效率,主要是因為要先完成幹線管道體系的建設,以後水量增加的時候,就不用再臨時建設。上述水量分配完成,表示從新疆到甘肅北部的輸水管道工程同步完成。接下來在三期工程的時候,就可以從甘肅北部,向寧夏和綏遠延伸,根據調整後的計劃,甘肅、寧夏、綏遠三省最終都可以分到1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而吐魯番盆地5萬平方公裡)留50億立方米,準格爾盆地38萬平方公裡)留550億立方米,而最大的塔裡木盆地53萬平方公裡)留下最大的水量1100億立方米。

水量也不是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分配的,而是按照按戰略需求來設定的,否則就沒必要在塔裡木留下那麼多的水了——整整兩條黃河!中央這是下了決心,要把塔裡木,變成中國在西北的超級産業和人口大基地!

單單在甘北,趙雲騰已經可以感受到那種改天換地的氣魄。玉門、瓜州一帶,以往的戈壁和破落的草原,現在完全改觀了,最震撼的情景,莫過於連綿到天邊望不到邊的大型溫室,這些溫室最通用的面積是4500平方,正好是3畝地,而一家如果有4口人,那就是管理1個溫室,加上其它的自然土地。溫室的建構,也對自然土地形成了阻隔式的保護,不容易受到大風等的影響。

在趙雲騰看來,現在這種溫室,幾乎已經可以與原時空的現代化程度相提並論了,這得益於近年來中國ict科技的高速發展,以及政府對相關科技的“瘋狂推廣”。

這些溫室,建築材料採用的,是當下最先進最耐用的防腐鍍鋅鋼材結構+使用年限可以達到45年的透光硬質薄膜,透過感測器實現了溫室的室溫和水分智慧控制,肥料是根據不同的植物品種,溶解在水裡施肥,這是“水肥一體化技術”,灌溉與施肥同時進行。而各種紅色、黑色的塑膠管則是輸水管,到了溫室內部,進行滴灌或者噴灌。整體智慧化的水平,可說是全球最高的!整個體系節水節肥的程度,都比一般的情況要節省40到50。

這樣的成本,鄉寨的家庭能夠承受嗎?答案是得益於溫室大棚所有零部件、感測器等的超大規模生産,成本可以壓縮到.5萬元。此時一個家庭的平均收入,大約是1.52萬元左右。一個溫室相當於一個家庭七八年左右的收入,等價於一套住宅。讓家庭來承受,還是比較辣手的。

所以解決的辦法,自然是集體的力量,銀行與鄉寨簽署長期貸款協議,銀行提供78成的資本,客戶經理入駐鄉寨,進行財務管理,畢竟一旦建成就資本化了。鄉寨組織集體的力量,充分利用溫室生産,加速還款,畢竟溫室的生産率,不是自然農田可以比的,投資大,回報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