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越走越近的阿富汗危局

西元1979年3月的一天,中國駐巴基斯塔大使秦思晨微笑著,送走了來訪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長。

自從一年多以前,巴基斯坦參謀長齊亞哈克政變,推翻了阿裡·布托政府以後,包括齊亞哈克本人在內,尤其是其外交部長,頻繁拜訪中國大使。

秦思晨心知肚明,這是齊亞哈克擔心中國對巴基斯坦的幹預,中國現在,完全可以左右巴基斯坦政治鬥爭的結局。

想到這,秦思晨嘆息了一聲,他和布托的關系不錯,但齊亞哈克政變後,第一時間就處決了布托,“生米煮成了熟飯”,害怕的就是中國的幹預。<101nove.fia對於這種巴基斯坦內部的政治動蕩早有預報,布托的政策,得罪了太多的階層。由於早年留學歐美,阿裡·布托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薰陶,上臺後,他就致力於推行“民主改革”,他將總統制改為議會制,自己也從總統變成了內閣總理。雖然布托出於國家利益,表現出對中國的友好,但其對西方制度的模仿,當然不會被中國認可,所以齊亞哈克的擔心,一開始就沒有必要,中國不會支援這樣思想的統治者。

當然布托有進步的一面,他推行“國有化”政策,將涉及國計民生的部門和工業統統收歸國有,防止國家經濟被壟斷在財閥手中。兩次實行土地改革,以身作則,將土地分給農民。

但這些舉措顯然是天真的,布托自己搞所謂的民主改革,使得中央政府的權力並不集中,然後急促地推行國有化和土地改革,當然會遭到大地主和大資産階級的強烈反對,關鍵是軍隊的高階軍官,完全是大地主和大資本家的代言人,本身他們就是這個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沒有控制軍隊,政府的權力被自己削弱。布托要是還能改革成功,那才是見鬼了呢。中國也當然不會幹涉,否則扶持一個資本主義共和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是有病嗎?雖然說中國的“互不幹涉內政”在新時空是雙標的,但對於巴基斯坦,確實是“不幹涉內政”,他們內部鬥來鬥去,不過都是這個國家上層剝削階級的內部鬥爭而已,換了誰,都沒有根本的改變。

中國也完全沒興趣“赤化”巴基斯坦,這裡與伊朗一樣,宗教的影響力完全超越一切,同樣是穆斯林,與非洲大多數穆斯林那種習慣性的“生活規則”完全不同,也與蘇聯的中亞地區穆斯林的世俗化不同,這裡的宗教是深入骨髓的。所以與伊朗、伊拉克一樣,中國所求的,不過是這個國家必須保證基本穩定,避免影響中國透過巴基斯塔港口、公路、鐵路,通向兩伊的貿易,也避免影響通往中國的石油管道而已。

而且現在說實話,巴基斯坦官方也很難影響,因為他們主要是旁遮普人的代表,而巴基斯坦有4大民族,旁遮普人、信德人、普什圖人、俾路支人,這四大民族分別有著自己的行政區省),雖然旁遮普人是主體民族,控制巴基斯坦政治、經濟、軍事的主要民族,佔全國人口的63以上。但他們最難控制的,就是以彪悍著稱的俾路支人,俾路支省在巴基斯坦的西南部,接壤伊朗,是最大的一個省佔地34萬平方,而此時的巴基斯坦比原時空的更大,但也不過是接近100萬平方公裡),一省獨佔全國的13面積,當然這裡以沙漠為主,有大片的無人區。

從五十年代開始,為了通往伊朗的公路、鐵路、石油管道,中國就開始深度經營俾路支,20多年以來,與這裡的俾路支部族,形成了深厚的利益共同體,這裡的所有部族,到七十年代大約有500萬人左右,中國從各個方面將他們全部利用了起來。

例如“鐵公管”三大物流體系,主要的員工,都是來自相關利益的各個俾路支部族,算是他們這些部族中最有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各個部族都有這些物流“公司”的股份,每年分紅,再由部族長老分配到部族人員;例如中國在俾路支人聚居區,建立了很多小學,使得俾路支的兒童,可以接受五年的免費教育,還提供食宿;例如部族首領和長老的子女,很容易得到去中國留學的安排等等。

<101nove.fia都進行了安排,如果利益還不能滿足他們,動歪腦筋的話,當然就只能處置掉,有的是新人,願意拿到他們的位置。

現在每個俾路支人都知道,通往中國的“鐵公管”物流體系,就是俾路支人的衣食父母,只有保護好這些設施,讓他們正常運轉,才能讓俾路支人能夠得到良好的生活。否則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俾路支人只能永遠貧窮艱難地生存,難道真的可以指望中央政府的旁遮普人嗎?

各部族武裝的最重要職責,就是看管保護“鐵公管”及其工作人員,在中國的組織下,他們對所有這些設施,進行了嚴密的保護。發現破壞的人,是要以宗教的習俗,對破壞者進行殘酷的殺戮的。

當然,中國也不會全部指望他們,在這裡中國有嚴密的情報網路,各個公司都有武裝和訓練精良的“保安隊”,他們的戰鬥力是一流的。而且現在暢通的公路、鐵路,以及幾個機場,一旦有變,從國內派遣武裝力量是非常便利的。

總之,一邊有胡蘿蔔,一邊有

大棒,才能保證任何覬覦者,不敢造次。

中國在巴基斯坦的投資,起碼八成都在俾路支,除了“鐵公管”,還有港口,例如著名的瓜達爾港,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建設,現在這個大港口已經完工,可以停泊航母艦隊,除了商業用途,中國的航母艦隊經常會在會這裡駐紮,因為這裡已經靠近中東的阿曼灣,是重要的海軍戰略支點。

所以,俾路支才是中國在巴基斯坦的核心利益。現在中國對俾路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巴基斯坦的中央政府,當然其中央政府也知道,中國不是對俾路支這塊領土有興趣,而是俾路支在地緣上,具備極大的重要性。正因為中國的利益存在,現在俾路支人才安分守己,過去的“民族獨立”現在很少有人提了,中國不支援嘛。這對於巴基斯坦的總體穩定,當然是有利的。更何況,中國的這一系列投資,讓俾路支沿海,開始成為巴基斯坦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其稅收對巴基斯坦也日益重要。

秦思晨很清楚,中央的態度是,俾路支的政治格局,一定要牢牢控制。但巴基斯坦中央的政局變化,我們不幹涉,誰當政也不敢。

不過最近中央有一個奇怪的舉措,那就是透過俾路支部族,大大加強了俾路支與阿富汗邊境的控制,組織他們的“民兵”,對邊境進行了監控,而不少來自cfia乃至解放軍的“觀察小組”,入駐了邊境,甚至有的潛入了阿富汗。中央不知道是在策劃什麼行動,但無疑近期應該高度關注阿富汗的變化。

目前阿富汗政局動蕩,去年1978年)4月,蘇聯支援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其總書記塔拉基,成為阿富汗領導人,但此人太過親蘇,其黨內的激進派因此對他很不滿,包括塔拉基的副手,他的弟子哈菲佐拉·阿明。

秦思晨回想著自己瞭解到的阿富汗的當前局勢,他搖了搖頭,還是看不清中央到底想幹什麼。阿富汗一直是蘇聯人在那裡活動,中國過去的態度,是不幹預不參與。

薩利霍夫從計程車下來,遞給司機一張面額100阿尼的鈔票,用流利的普什圖語說道:“不用找了”,然後他走進了這間有點西化的咖啡館,點了一杯咖啡,等待著他的情報員到來。

從視窗看著熙熙攘攘的喀布林街頭,薩利霍夫若有所思。

薩利霍夫是蘇聯烏茲別克人,阿富汗有很多烏茲別克族,人口過百萬當下阿富汗全國人口不到2000萬人),所以在出沒喀布林這樣人種混居的大城市的時候,沒有人把他當成外國人,這有利於他的工作。

薩利霍夫被kgb派到阿富汗,已經快2年了,他對於這個國家當然已經有了深刻的瞭解。喀布林有點歐洲化的風格,其實與這個國家的大部分是格格不入的,這就是一個蘇聯教育中“封建主義+反動宗教勢力”過於強大的國度,喀布林這樣城市的“現代化”,就像是畫幕上的顏料,或許大水一來,沖洗一下就沒有了。

烏茲別克與阿富汗相鄰,兩國的“山水”也很相似,大片的沙漠和荒漠地帶,缺水缺得要死,人口集中在一些狹小的地緣。這樣的國家,天生就是窮國。但比較了阿富汗後,薩利霍夫還是慶幸烏茲別克屬於蘇聯,在國家的支援下,烏茲別克比起阿富汗,不知道要好多少。烏茲別克已經是現代社會,而阿富汗,本質上還是部族原始社會,盡管它表面上有喀布林這樣的大城市。

所以薩利霍夫不是很明白,為什麼蘇聯如此重視阿富汗?據說阿富汗是蘇聯未來讓“士兵在溫暖的印度洋洗靴子”戰略的重要步驟。可是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要從阿富汗抵達印度洋,要不就是透過伊朗,更便利的是透過阿富汗的俾路支地區,那可都是中國人勢力很強的地區,他們能眼看著蘇聯這樣幹?雖然他是一個愛國者,但並不是不知道蘇聯與中國實力差距有多大的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