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5大職業風暴與平準制

國家計委,全國職業分析與政策中心,李思華帶著幾名中顧委的老同志,參與了政治局一些委員的隊伍,正在調研一個特殊的職業——卡車司機。

聽了計委的彙報,很多領導才發現,自己過去遠遠低估了這個行業的影響力,全國的卡車司機,現在足足有1800萬人,再考慮他們背後的家庭,至少影響5000萬國民的生活,也就是說,影響大約45的國民生活,這個數字規模,讓他們大吃一驚,要知道,現在全國那麼多領域構成的製造業就業的總人口,不過是1.5億人。而卡車司機這個不起眼的單項,居然達到了製造業就業總人口的12,妥妥地超過了一成,怎麼可能不吃驚呢?

如果把製造業的各單項分出來,恐怕還真沒有哪個單項提供的就業,有卡車司機這個職業的規模大。

忽然發現了卡車司機行業被自己忽略掉的重要性,參與領導們的精神變得極為專注,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領袖,為什麼要帶他們來關注這個非常“冷門”的課題——因為他們過去太不夠重視了。

按照計委的說法,卡車司機這個行業,是伴隨著我國幹線公路的發展而興起的,從業人員和需求也是不斷增長,畢竟到去年即西元1975年,全國的幹線公路規模,已經超過了700萬公裡,所以在貨物運輸上,出現了一種明顯的區分格局:大宗物資主要是透過鐵路,例如各種礦石、煤炭、鋼材、糧食等等;但各種民生消費産品,更多是透過公路,用卡車運輸,這是因為公路運輸,有著更多的靈活性,例如在産品數量的匹配上,在各種終點地址的選擇上。尤其是中短途的運輸,卡車佔比更大。

中國這樣的大國,全國各地每天的消費需求,當然是天文數字,這使得對卡車司機的需求不斷增長,到現在已經變成了單一職業中最大的一種。

卡車司機的待遇是不錯的,大約是國企工人的2.53倍。這也是必須的,因為這個職業極其辛苦,隨便想想就知道,每天可能十來個小時開車,疲勞的程度可想而知,而且路途中還會經常遇到不同的情況,例如在行駛途中或者裝車之後遇上突發天氣,例如長途運輸卡車,可能大毛病不少、小毛病不斷,路上修修補補,都是經常事。

李思華在幾年前已經注意到了這個職業的發展,要求計委研究這個職業領域,提出一套系統性的管理辦法。

困難在於,卡車司機這個職業,從總體來看現在“奉獻得過多”,雖然高薪,但付出了枯燥的生活、透支的身體,以及難以照顧家庭等一系列代價。但如果要改善情況,例如強制每個卡車司機,每天只能開6小時的車,那麼全國約1200萬輛的卡車,就意味著需要新增至少60的卡車司機,從1800萬增加到3000萬左右,物流成本當然要上升,全國消費者都要付出代價,物流費用上升了嘛,當然産品售價,就更貴了。

所以最近幾年計委推出的相關措施,一直是猶猶豫豫的,治標不治本。不過不能再拖下去了,按照最新的調查,有79的卡車司機常年遭受頸椎病、腰椎病、胃痛三大職業病困擾。其中,.5的卡車司機患有胃病;22.71的卡車司機患有腰痛;11.41的卡車司機受到感冒發燒的困擾。

這讓李思華大光其火,為了壓低物流成本,就要讓1800萬人民忍受剝削?扯淡嘛。在李思華強力的推動下,終於準備建立一整套系統性的卡車司機管理體系,主要包括:

一、卡車司機職業,實行全面的物流公司管理制度,司機不能跑單幫,全部由物流公司承擔起所有的工人職責,包括薪資福利、社保醫保等,總之國企工人能享受的一般福利,卡車司機也必須全面享受。

二、強制實行卡車司機每天6小時駕駛時間制度,以及每月休息7天制度。卡車的正常執行,一般每輛車配3個司機,每天最多開18個小時,每個司機6小時,剩餘的6小時禁止執行,只能是維修保養。

三、以當前卡車司機平均收入,作為“保護性工資下限”,禁止各物流公司因為卡車司機在新政後勞動減少,而調降工資。

四、中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設立“運輸司機勞動薪酬研究中心”,每年根據各方面的資料分析,與運輸司機協會,以及企業物流協會等機構協商,協調運輸提供方與使用方可以接受的費用水平,出臺各類“運輸費用保護價”,企業僱傭物流公司提供的物流費用,不得低於保護價。這是讓物流公司能夠消化上升的成本。

五、過去涉及物價管制的卡車運輸産品,物價部門將允許將成本上升部分,納入新的物價,允許合理漲價。本來由市場博弈形成的産品價格,當然是市場化消化,該漲價的就漲價,不過不能是亂漲價,物價部門按照慣例進行監督。

六、全國700萬公裡幹線公路,平均每100公裡,要建立一個“司機之家”的“專業宿舍”,可供司機投宿、休息、卡車維修保養、吃飯等。這是對卡車運輸的全面保障。為此,會建立3家專門的服務性混合制央企,以彼此競爭的方式,建設和運

營7萬個標準化的“司機之家”,而未來隨著幹線公路和高速公路擴張到1萬個,這當然是龐大的投資,但也是資産——特殊的房地産,這就像公路的加油站和高速的休息區一樣,但這是專門針對卡車司機的。

七、在初期試行時,財政部將撥出一筆專項費用,補貼和推動相關的政策和行動。

而未來卡車司機的來源管理,也進行了全面的強化。卡車司機由基層組織管理,例如在鄉寨和城市的街道社群,願意開卡車的年輕人,被他們推薦到職業駕駛學校學習,保證司機的專業度和技巧,薪資福利得到保證,自然有些人願意幹這行,因為收入高,能夠快速具備購買組屋、或者建造鄉寨住宅等大項開支的能力,後繼的生活,就比較容易嘛。

在李思華看來,原時空的卡車司機管理,就像是後來的快遞員職業一樣,從社會主義社會管理的角度來看,完全可以說是一塌糊塗。這兩個職業是原時空就業規模最大的5大城市底層職業之2另外3個是建築工人、餐飲服務員和零售小攤販),撐起了全國人民消費的物流和快遞業,但是中國人享受的便利而低價的物流和快遞,是犧牲了這幾千萬工作者的福利、身體、社會保障而帶來的,這是社會主義嗎?依靠壓榨廉榨價勞動力?

新時空的過去,對於建築工人與餐飲服務員這兩大職業,是解決得比較好的,實現了對建築公司和餐飲企業包括小規模餐飲業的有序管理嘛。但對於逐步“新興”的卡車司機、快遞員與零售小攤販,就必須補充完成體制的完善。

新時空發展到1976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美國人均的23,消費者的消費力,遠強於原時空,完全可以承擔得起一定的物流和發展中的快遞費用上漲,正是解決這個痼疾的良機。否則未來思想現代化的青年人,誰願意幹這樣的職業?只能等待科技智慧無人駕駛卡車嗎?那還至少要有幾十年呢。

這場“卡車司機風暴”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相當於整個中國的消費産品,在成本上都重構了,都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漲。很多企業自然是牢騷滿腹、一肚子怨氣,但在中央強力的壓制和推廣下,他們也翻不起大浪來,何況又不是他們一家成本上漲,而是全國、全行業和他們的競爭對手,大家都漲而已。

李思華自己的估計加上直觀感受,5大職業的保障化,大概讓新時空的個人消費的成本,相對於原時空的2020年左右,成本恐怕至少要高50以上,但由於人民消費力強,這種“高成本”能夠被消化。

總不能讓5000萬建築工人、2000萬餐飲從業人員、000萬零售小攤販、已經有200萬的快遞騎手,合計超過1.3億的勞動人口,朝不保夕,承擔全國消費低價的犧牲品吧?提升這樣大規模人口的底層人民的收入,本來就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目標之一嘛。

而且在新時空,沒有保障,這些人申請到鄉寨去生活,不香嗎?要不是對城市的憧憬太強,他們早就離開這樣的崗位了。

倒是應對全國人民抱怨漲價的解釋,讓宣傳部費盡了腦筋,畢竟他們的利益受損了嘛。但隨著時間流逝,逐漸也都接受了,這畢竟只是一次性的“通貨膨脹”,而不是真的連續上漲。

不過李思華的構想,從來沒有那麼簡單的單一目的。不能做到隔山打牛,她還是李思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