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第七擊之橫切非洲

西元1973年秋,由蘇聯飛往華京的專機上,中國外交部長林金華正在回憶著與蘇聯溝通的情況。

自從中國推動東非社會主義化後,隨著蘇聯這些年逐漸強大,勃涅日涅夫靜極思動,開始對非洲感興趣起來。

以往的蘇聯興趣,主要集中在北非,尤其是埃及與阿爾及利亞兩國,因為這些國家與歐洲關系密切,蘇聯可以透過北非國家對歐洲發生影響力。

但受到中國在東非成功的刺激後,蘇聯開始將注意力轉向非洲其它地區,由於在安哥拉有一個受到蘇聯意識形態影響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人運)”,發展得比較好,這使得安哥拉成為了蘇聯對非洲的工作重點。不過美國人可不願意蘇聯在安哥拉輕易地勝利,所以他們支援了“安人運”的對頭“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安民陣)”,現在雙方在安哥拉打得不可開交。

安哥拉在中部非洲的西部沿海,本來也屬於中國在非洲“中部橫切”戰略的一部分,但看到美蘇在這個地域鬥得熱鬧,中央決定先把安哥拉踢出去,第二階段的目標則是中部非洲的其它國家,主要物件是衣索比亞、剛果金、剛果布、中非、喀麥隆、尚比亞、馬拉維、加彭8國,它們的面積約500萬平方公裡,與原來的東非6國合在一起,14國的疆域,高達約750萬平方公裡。

從非洲中部的東海岸到西海岸,“紅色中非”會把非洲切成了三塊,非中國模式的非洲國家,分成了北非西非和南非兩大塊,而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則佔據非洲中心,未來可以輻射南北西三面,當然,那是未來的目標了。

這一次林金華訪蘇,就是為了理順中蘇在非洲的競合關系。達到的成果是,蘇聯不幹涉中國在中部非洲8國的行動,明擺著,這對蘇聯在安哥拉對安人運的支援,是有好處的,再怎麼樣,鄰國可能都赤化了嘛。

不過蘇聯的條件是南部非洲,南非7國加上島國馬達加斯加,總共8國的地域,蘇聯要求中國推動的革命不涉及,說白了就是讓中國把這些“地盤”留給蘇聯。北非蘇聯倒是沒有提,可能他們巴不得中國去碰北非呢,那會引起美國和西歐的激烈反應,中國能倒黴,蘇聯當然也是樂觀其成。

當時林金華將蘇聯的要求電告中央,等來的是中顧委主任李思華的親自幹預,她定調了中央在這個方面的政策:答應蘇聯,但是有限期:規定7年,要是蘇聯到1980年,還不能在南部非洲,取得社會主義成功的突破,那中國就會自行其是。

其實當時李思華得知此事,心裡是好笑的,毛熊這是被中國刺激了呀,要不然原時空他們,對非洲可沒有那麼大的興趣,1975年推動安人運在安哥拉勝利後,除了在索馬裡與衣索比亞爭端的時候,為了蘇聯國威,出了一次手以外,基本上對非洲的興趣很淡薄。

其實美國也是一樣,美蘇在非洲的爭奪,相對於歐洲等其它地方,真的不能看,他們其實都不重視“這個鬼地方”,現在中國重視非洲,結果他們也開始重視起來,其實就是一種對中國被動的反應而已。

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在非洲的行動,李思華都不是很重視,因為兩國願意投注在非洲的資源和人力,都極為有限,本質上還是不重視。例如蘇聯雖然支援安人運,但其實根本不捨得動用自身的人力,而是讓古巴出人、蘇聯出物資和武器這樣的僱傭兵模式。

美國也差不多,除了中情局的少數特工,以及偶爾的特種小隊以外,也捨不得在非洲投入人力。最近美國經濟不好,連援助非洲“盟友”也變得非常吝嗇。

所以李思華讓外交部爽快地答應了蘇聯的條件,在拿下中非14國以後,本身需要進入一個比較長期的發展階段,尤其是重點發展好剛果金這個234.5萬平方公裡的非洲之心,這是所謂的“萬世之基”,踏踏實實地實現13國的發展,那麼其它大多數的非洲國家,就是不攻自破。

這樣的思考下,讓蘇聯一頭又何妨,但又不能讓蘇聯“站著茅坑不拉屎”,所以加了一個7年的限期,再有7年時間,中非14國可望初步成型,如果蘇聯還沒有動作,自然中國不能無限期地等下去。

表面上,1980年這個時間,只是取個整數而已,連林金華也是這樣認知的。其實李思華是考慮到了原時空1979年,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的問題。

阿富汗的情況,基本上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受到李思華和新中國蝴蝶效應的影響,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國家,由於蘇聯在那裡很早就在形成影響力,中國也從來沒有介入阿富汗的內政。李思華自己就比較好奇,這種軌跡發展下去,蘇聯還會不會像原時空一樣,在1979年末附近的時間,真的重演原時空入侵阿富汗的一幕?

如果1979年蘇聯入侵了阿富汗,那麼根本就顧不上非洲,那中國對南非6國去掉南非這個資本主義堡壘之外的國家)的革命推進,自然就會重啟,而到了1980年左右,也算是各方面的條件可能成熟的時機。

林金華傳達的中國中央的要求,被勃涅日涅夫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確實

,這樣的條件再不答應,那蘇聯太沒臉了,7年的時間,蘇聯都在南部非洲搞不成事,自然也沒臉再限制中國人。

勃涅日涅夫自然不是傻子,這些年蘇聯對於中國的研究是很深的,雖然他們不願意改變蘇聯的體制,認為這些年蘇聯的發展也很不錯,逐漸追趕接近了美國,但對於中國更加迅速的發展,是深感震驚的。雖然蘇g高層認為蘇聯的軍力不弱於中國甚至更強,但內心都承認蘇聯的經濟力量相比中國,那就差得遠了。

按照1972年的水平,美國gdgp總量大約是1.08萬億美元,相比原時空已經偏低了15左右,但蘇聯的水平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雖然二戰時更慘一些,但與中國的長期貿易彌補了這一點,按照中國cfia的估算,大約蘇聯的gdp,已經可以估算為約77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75。

但是中國1972年gdp,已經達到6.1萬億人民幣,按照1972年平均彙率計算,大約超過了倍,而是蘇聯的4倍,這是巨大的國力差距。

所以勃涅日涅夫認為,中國有足夠的資源推動非洲革命,但蘇聯可不能這樣浪費國力,非洲不是蘇聯的主要目標,甚至連次要目標都不算。中國人現在能夠大大地退一步,應該還是看重當前穩定的中蘇關系和中蘇貿易,也是給了他個人充分的面子,他當然必須接受。

中國推動非洲中部橫切戰略的第二階段,當然必須考慮世界主要強國的態度,以及可能對中國行動的反對力量投入。

排除了蘇聯可能的小動作,作為資本主義側的美英法三國,按照此時的情況,中國都是不怕他們在非洲的動作的。

在美國,尼克松政府雖然擺平了海灣國家,但也不得不接受8美元桶以上的油價,實際上油價還在緩慢地上漲,因為很明顯,因為貨幣超發和通膨,美元仍然在實質性地貶值。

這個年代,美國每天進口200萬桶原油,相比油價上漲前,每天多花1000萬,1年多花40億,對於國內物價當然還是有比較大的影響。所以通膨仍然居高不下。

尼克松政府仍然現在做著美夢——再有一段時間,美國的物價就能穩定下來,此時西方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將是至少綿延10年以上、在1929大蕭條之後的第二次現代經濟大危機,“滯漲”將至少伴隨西方政界和民眾十多年。